我参加了松山战役
□王合林 口述 李 俊 整理
“我参加了攻打松山,我们部队攻打松山时牺牲的比较多”,得知笔者的来意后,老兵王合林声音十分洪亮地说。
2013年电影《血战松山》在国内上影,影片重现了中国军队全歼日军的战役——松山战役。松山战役的发起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也是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松山战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常大,被写进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当年松山战役的勇士大多数离开人世了,目前健在的已是凤毛麟角了,居住在遵义县西坪镇的抗战老兵王合林当年就参加了松山战役。
今年90岁的王合林居住在遵义县西坪镇乐果村,老人目前双目失明,1924年7月19日王合林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县聚贤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佃农生活,1943年,19岁的王合林在家乡被强征入伍。
“我家四弟兄,按照当时的三抽一规定,我就去当兵了,送到师管区后,送到云南保山,经过四川卢州、昆明、惠通桥。”
王合林被编入71军新编28师83团搜索连,在云南保山集训时,学习了射击、骑马及各种侦察技术。
“我所在的部队是71军新28师,师长刘又吾,我在搜索连,团长姓董,连长李明万。”
在新兵训练中,由于王合林非常刻苦,没多久就脱颖而出。集训结束后,王合林所在的部队挑选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士兵到搜索连,王合林从小就跟随大人劳动,体质好,被选到搜索连,成了一名搜索兵。
“炮兵和步兵离不开指战员,我们搜索连搜索情报汇总到指战员手中后,指战员再按照情报下达命令,比如要求炮兵打多远的距离,调好位置,炮弹上多少药包,这样才能打中目标。”
搜索兵的任务是为大部队开道,搜索大部队通行路线前可能会出现的敌情,为大部队提供预警。还要侦察敌情,探查日军的信息,为指挥员提供各种情报。
王合林老人回忆,当年的条件特别艰苦。
“我们自己会打草鞋,我学会了编草鞋,没有草鞋就无法行走,冬天也是穿草鞋。”
1944年5月,为打通滇缅公路,20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经过四个月的鏖战,光复腾冲,而和腾冲战役同样以惨烈闻名的,还有松山血战。
“日军将松山内部挖空了,我军在山下筑阵地,运输子弹都要经过交通壕沟。”
松山为龙陵县内第一高峰,海拔2690米。它耸立于怒江西岸,犹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住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号称东方的直布罗陀。
“驻守松山的日军,有一次还冲下山来了,冲到宝山县城了。我们奋力抵抗,才将日军逐回松山。”
日军从1942年占领松山,驻守此地的是第56师团下属拉孟守备队。该守备队配备强大火力,有一一五重炮群,高射机枪、坦克等,兵员一千多人。王合林所在的部队参与了主攻松山任务。
“我们用的武器有步枪、轻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82迫击炮、小钢炮。”
日军守卫在松山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 中国军队最初没有想到,拿下松山是难度极大的攻坚战,为此付出了罕见的代价,也成了现代军事史上惨烈的一笔。
王合林回忆,战友们进攻松山时,眼看冲上了山,快接进山顶的时候,仿佛卷起了狂飙,日军的机枪、小炮、掷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网,地雷、手榴弹的烟柱此起彼落,爆炸声响成一片,战友们像被割草一样倒下,尸体滚满山坡。主攻团一营只退回一排人,营指挥官全牺牲在山头。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15分钟之内。
“牺牲的多,松山上的松树树枝都打光了,就像电杆一样,日军在碉堡里用机枪打出来,我们攻不上去。”
最后,中国军队通过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中国军队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
“挖地沟,在松山脚下,用炸药将敌人,日军死了不少,日军冲出来时,我们狠狠地打。”
史料记载,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人,日本守军全部战死,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
王合林说,抗战期间他是搜索兵,外出侦察任务经常在夜间、刮大风、下大雨等恶劣天气,也要外出执行任务,艰苦异常,危险万分,子弹在头上飞,炮弹在身边炸。
“有时出去侦察情报时,累了,只好拉马尾巴走路,还在打瞌睡,只好闭上眼睛走路,搜索情报就是晚上下大雨、吹大风,漆黑一片也要出去行动。”
在攻打松山时,由于松山日军据点的火力牢牢地控制着滇缅公路,中国军队的粮食弹药均靠人力畜力经由山间小路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的供应发生了危机。
“我们晚上出去搜索时,一个人一匹马,晚上有时是爬行,爬在地上听,如听到前方有振动的声音,就表示有敌情,无响动才前进。”
“晚上出去搜索有危险,有口令,如口令记不清了,要开枪的。”
王合林回忆,进攻松山时,“我们用的是木柄手榴弹、步枪,还有防毒面具。”
攻克松山后退回保山整编,国民党裁军,王合林退伍,回家当农民常回忆。
1957年王合林从四川省遂宁县聚贤乡搬到遵义县西坪乐果公社居住,在西坪以务农为生,1992年双目失明。目前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儿子做生意。至今住在偏远山乡,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现老人年岁已高,身体状况差,儿女都在城区打工谋生。其子担心老人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带到城区租房生活。2014年3月,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发现他后,为他向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争取到了每月300元的“致敬礼金”,让王合林十分感动。
王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