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
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应加强保护
□本报记者 陈雪梅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自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造纸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贵阳市乌当区香纸沟景区内的湘子沟、白水河、上下陇脚等村民组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造纸技艺。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香纸沟“古法造纸”工艺,早已闻名遐迩,这种手工造纸技艺,与东汉蔡伦的造纸技艺一脉相承,被称作“世界最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该地古法造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并投资对白水河进村水泥道路、香纸房、碾坊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村民开展土法造纸技艺传承等培训,因此也拉动了香纸沟风景区经济收入。
记者了解到,虽然当地相关部门对香纸沟的古法造纸遗地进行了保护,但由于现代造纸的市场竞争对传统造纸带来了极大的价格威胁,导致传统造纸价格走低。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因是手工造纸,价值虽大,但耗时费力。在市面上出售价格贵了,无人问津;价格低了,亏本太大。源于此,香纸沟的造纸户由原来的上百户缩减到二三十户。记者在香纸沟“古法造纸”遗地看到,大多作坊处于“停产”状态,甚至作坊破败不堪,景象萧条。
对此,造纸户们也显得非常无奈。记者也期望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旨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以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