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饺子最牵情
□崔惠斌
过大年,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祥和,象征着幸福。然而,除夕之夜,一种情愫却久久在心中涌动,而且这种情愫越到吃饺子时就越浓烈。
记得孩提时总巴望着过年,小伙伴们凑在一起欢蹦乱跳的唱着歌谣:“新年到,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嗑瓜子,吃水饺……”在那艰苦创业的年代,人们都勤俭持家,孩子们过年能吃上花生、水饺,已是一种难得的物质享受了。女孩子穿上花衣服,打着红灯笼。男孩子对穿衣服没有奢求,只要能买上两挂炮仗就行了。因而,孩子们都乐意过年。一进腊月,巴不得立马就到大年夜。
孩提时,家里人口多,平时生活拮据,很少吃包饺子、炖猪肉什么的。家里来了客人,才到肉铺割上两毛钱猪肉包饺子,再到酒馆提上半斤老白干,买上三五毛钱粉肠、小肚儿,家里摊上两个鸡子儿就招待客人了。我们一帮子小孩儿上不了餐桌,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大人们喝酒吃菜。大人们喝得高兴,兴许赏给一两口菜吃,放在嘴里且咂摸滋味不往下咽呢。等大人们酒足饭饱后,孩子们才被允许上桌吃饭,吃顿好吃的简直就是风扫残云。
一年盼,盼过年,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浓了起来。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就开始忙碌准备年货儿。奔忙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的是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能过个好年。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个家庭如果春节不能过得像模像样的,准被人们认定不是过日子的人家。
那时,爸爸在外挣钱养家一个月几十块钱,妈妈没有工作是家庭妇女,为了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妈妈要给缝纫社拆洗衣服、打短工、当装卸工什么的,有时给缝纫社拆洗棉大衣一干就是深夜一两点钟,身子骨儿累坏了,才40多岁就落下了哮喘的病根。
妈妈亏嘴,缺乏营养,但决不亏孩子。为了孩子吃好,总是调着花样让孩子们吃得顺嘴。那时,白面每月有定量,大多供应玉米面,妈妈就用白面、玉米面掺和着做金银卷儿。就是单纯玉米面,也要做成摇嘎嘎儿、发糕什么的。改善伙食,也就是买两毛钱肉炸点酱,吃顿面条,或是剁馅儿吃顿包饺子。妈妈最拿手的要数包饺子了,那时菜便宜夏天韭菜二分钱一大堆,冬天大白菜一分多钱一斤。没有肉,用白面炸点面片,放在馅里用大油一搅和,包饺子既黏活儿又好吃。大年除夕,要守岁吃饺子。妈妈把平时从牙缝儿里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过年上,除了给我们五个挨着班的秃小子做套新衣服外,就是买副食本供应的猪肉和带鱼。除夕那天,妈妈早早地炖上一锅猪肉,焖上一盘带鱼,再炸上一篮子油饼、排叉儿,然后便在菜板上剁白菜陷,和面准备包饺子。那时有个老讲究,除夕吃饺子吃素不吃荤。因而,妈妈剁完白菜馅后,往馅里至多放上两绺韭黄,磕上两个鸡蛋。一家子便围着一条大炕开始包饺子,妈妈包的饺子又小又好看,饺子边儿满是花儿,我们包的宽边小馅还尽是仰巴饺子。姐姐有点儿迷信,包饺子时总是将几个五分钱钢镚儿洗了又洗放在馅里,然后包在饺子里,吃饺子时谁能吃出钱来谁就有福气。除夕午夜十二点,拉上几挂鞭炮放上一通。此时,家家户户都开始放鞭炮迎财神,整个村落鞭炮声连成一片,震耳欲聋,足足要响上半个时辰,然后开始吃饺子。我们吃饺子总能咬上钢镚儿,可姐姐忙活半天却一个也赶不上,只好苦笑着说:“我就是干活儿的命儿。”
姐姐出嫁后,除夕之夜除了爸爸妈妈外,就是我们几个秃小子,但妈妈依然是那样忙碌。只不过是我们哥儿几个都大了有了差事,家里多了挣钱的,富裕了。然而,妈妈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终在那年春节住进了医院。姐姐破例没在婆家过年,而是点个卯儿就回娘家来了,和我们兄弟几个一道包饺子,依然是那个老样子,只不过姐姐做起了妈妈的角色。吃饺子时多放了一副碗筷,等于妈妈回家过年。然而,妈妈一住进医院就再没能回家看上一眼,直到她老人家被殡仪馆的车拉到火化场。
那年春节,姐姐回家来,想不到大年初一就住进了医院,更想不到她得的病竟和母亲一样,哮喘起来就透不过气来。据大夫讲她是年轻时饥饱劳碌落下的病根。
现在日子好过了,再不用为柴米油盐着急了,平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有钱的有权的花天酒地,挥霍浪费决不当回儿事,这让人听了看了要恨之入骨,骂他们是忘本。现在过春节,整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吃饺子都吃绝了,猪肉的、羊肉的、三鲜的,还有蛇肉的、鳖肉的、鳗鱼肉的,总之凡是好吃的能包的统统都可以做饺子馅儿。
而到春节,我并没有那么大食欲,端起饺子碗,我便想起了儿时的生活,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全家吃饺子的情形。这时的我,眼泪盈眶,情感交织,我要敬一杯酒给妈妈,端一碗饺子让妈妈尝一尝,让九泉之下的妈妈感到欣慰,她的儿子并没有忘本。
除夕饺子最牵情,那是真情,那是人世间最真最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