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超短视频,这种全新电影形态,制作成本小,可以让有兴趣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导演梦”。
微电影 主题短片催生“全民导演”
□本报记者 曾 丹
微型电影悄然兴起
2013年12月9日至11日,贵阳首届微电影原创作品展播在小河碧园国际影城举行。本次展播主题为“全民导演”。期间,17部出自贵州本土导演之手的微电影轮番登场。
随后,从2014年1月1日起,每天18点,贵州广播电视台影视文艺频道推出的第一档高品质微电影栏目《微电影前沿》就会与观众定时见面。通过这个栏目,越来越多的贵州观众开始关注并了解一个崭新的影视形态——“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时下兴起的“微电影”,一般是经过专业策划和系统制作,时间在300秒—1000秒左右,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这种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既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2009年,网上开始有了网络连续剧,网络短片。”据悉,2010年,胡戈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很快就让人们记住并接纳了“微电影”这个新颖的电影形态。
“从2012年开始,贵州微电影悄然兴起,为贵州影视增加了新元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6月28日上午,由省政府新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策划出品的贵州首部纪实微电影《背出来的鱼水深情》在贵阳星空影城正式上映,并同时在新浪、腾讯等全国知名网站等同时推出。这部时长25分钟的微电影,是贵州电视界首次尝试用电影手法并以高清模式拍摄制作的主旋律题材作品。2012年8月26日,我省第一部旅游微电影《缘分西江》在贵阳首映。2012年9月12日,16分钟微电影《你不来,我不老》在贵阳举行首映式。这个微电影出品方是正安县流渡镇,该片编剧、导演、主演均为贵阳“90后”女大学生白筱娴。而早在2011年,由白筱娴创作并主演的微电影《爱在爱你》一经土豆网发布,一周时间内就登上了网站首页,点击率更是超过十万。
此后,一批贵州题材、贵州制造的微电影陆续问世,如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故事背景的微电影《缘分西江》、16分钟微电影《你不来,我不老》等。在百度上搜索“贵州微电影”,有《爸爸的合唱团》《传奇》《与火车激情赛跑》《烛光烙印》《爱自主》《我想要爸爸妈妈回家》等数十部,其中不乏构思精巧、画面唯美的佳作,同时分类已明细化,如音乐微电影、公益微电影、时尚微电影、广告微电影等。
网络助推“全民导演”
“一部微电影,少则几万点击量,多则几百万、上千万点击量,大多能引起观众共鸣。”有专家指出,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在此背景下, 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随着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网络视频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给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增加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为了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自制微电影应运而生。
“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专家们认为, “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3G 手机或网本看完一部“微电影”。
2011年,贵州首部微电影《好久不见》面世。谈及自己的心血作品,此片的导演孙逊不无感慨地说:“两个镜头2万多,脚架2000块,监视器1700元,灯是借来的……”除了这些,这部电影几乎就无其他投入,财力方面的消耗除了必须的设备费用之外,演员是孙逊的好友,特效处理也由孙逊一人完成,场地更不用说,就地取材,几乎可以说走哪儿拍哪儿。
“目前,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突破五亿,Web3.0时代到来,大量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网络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眼下早已是一个“微”的时代:微博、微小说、微简历……微电影等等,无不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媒体给网民带来了新的信息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专家指出,随着传播媒介的更加便携,移动的传播媒介随处可见,“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更为密集,在此背景下,“全民导演”的时代便与我们不期而遇。
主题短片商机无限
“几万块或者十几万的投入,就能赢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量。”记者在采访了解到,微时代下,营销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利用微电影进行品牌营销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譬如,某跑鞋的第一部微电影《跑过死神的快递员》,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记住了电影中的一款跑鞋。
两年前,李元第一次触电微电影,起初只是对这种新形式有点好奇,但是接触下来,他和他的团队认为这种“短平快”的电影形式未来很有发展,“一开始,是有商家找到我,希望我能拍摄一个与众不同的广告,有完整的故事,又能把企业精神巧妙地体现在里面。”李元说,他拍的第一部微电影是商业性质的,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让广告主很满意,观众的反映也不错。
“目前来说,贵阳微电影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初期,我们团队在贵阳来说,是起步得比较早的,所以目前的合约情况很不错,据我分析,微电影的需求量肯定是会不断增大的。”李元说,在他拍摄的10部微电影中,有6部都是商业的,给他的工作室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他认为,现在许多商家正在观望微电影能带来的利益,但他相信随着大众对微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微电影的未来将会越走越好。“目前,还有一些企业在与我的工作室联系,准备拍摄一些关于贵州风土、美食等商业微电影。”
“优秀的微电影是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诠释一个深刻的主题,只有这样,微电影的路才能越走越广。” 专家指出,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业界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将会有力地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网络测评机构预测,与广告相融合的微电影,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
“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意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这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创意产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指出,微电影也在悄然改变着观众的观影习惯及传统电影的生态环境,随着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日趋多元化,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将为微电影大开“绿灯”。
“相对于传统电影或是长视频,微电影更为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有专家认为,品牌客户对微电影已经越来越重视,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也在一步步地推动微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并最终走向成熟。专家估计,我国微电影产业价值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100亿元以上。
“贵州制造”成就巨大
2013年5月19日,以“5·20 贵阳”为主题的微电影展播计划新闻发布会在贵州广播电视台3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代表贵州微电影导演的李元发言表示:我们作为贵州人,怀揣着年轻的电影梦一直坚持着,希望贵州的电影能走出去更好的展现贵州形象。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的组织下我们来到这个舞台,在这里我代表贵州微电影创作人之一,发出我们贵州微电影人的声音,我们坚持拍摄优秀的电影作品向贵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支持贵州本土微电影事业的更好发展,搭建微电影展示的舞台,贵州广播电视台社教文艺中心主任徐卫东在会上表示,将拿出频道较好的时段资源进行宣传推广。
2013年11月,在首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参选中,我省有四部微电影获得了奖项。据悉,首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设立了最佳微电影、最佳制片人、最佳男女演员、观众喜爱的男女演员等10类97个奖项,共有来自美国、新西兰、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以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15部作品参赛。经过挑选,186部作品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其中,贵州作品,分别为孙逊导演的作品《无声诺言》、《好久不见》,李元导演的作品《缘份西江》,以及沈雷导演的作品《归兰山下的守望》,获优秀作品及优秀旅游微电影奖等奖项。
同样是在2013年11月,在第二届“为了明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微电影大奖赛上,来自贵州的作品《愿望锁》获二等奖。
而在2013年12月局部按的“2013年度中国电力新闻奖”电视类作品评选大会上,由黔籍新锐导演伍俊杰执导的《爱之光》荣获“中电传媒杯”微电影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