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帮扶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民革遵义市委社会服务工作小记
□李光全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品牌工作,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民革遵义市委紧紧围绕民革省委、中共遵义市委工作中心,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资源密集的优势,团结和带领民革党员积极、主动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定点帮扶、“八个一千”活动和计生“三结合”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民革中央、民革省委和上级中共统战部门的表彰。
变分散、短期帮扶为集中、长期帮扶
民革遵义市委针对北部“务正道”三县贫困实际,组织相关人员对三县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打好扶贫攻坚战 确保北部三县与全市同步小康》的提案,并作为2013年市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引起了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支持正安、道真、务川三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的意见》。
2013年,民革遵义市委决定改变传统的帮扶方式,与道真自治县阳溪镇、忠信镇结为对口挂帮单位,并于2013年8月6日举行对口帮扶签约授牌仪式,帮扶时间为2年,协定民革遵义市委将以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协助两镇争取项目,助推发展改善民生;开展培训,搞好特色产业;加强指导,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教学交流,帮助贫困学生;动员民革企业家来道真投资发展。为了加大对挂帮村的帮扶力度,民革遵义市委在机关干部人员少的情况下,选派一名机关正科级干部到阳溪镇阳坝村开展驻村工作,坚持吃住在村,切实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协调帮扶到位资金累计9.8万元。其中,抗旱救灾捐款61350元,帮扶物资8000元(折价)。
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
民革遵义市委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改变传统向困难群众送点钱、送点物资慰问的做法,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优势,组织相关专业人才通过调研,帮助挂帮镇、村理清发展思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各种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达到造血帮扶的目的。
2013年,民革遵义市委驻村帮扶干部在道真自治县阳溪镇阳坝村,通过近两个月对各个村民组进行走访,认真倾听老党员、退休干部、离任村干部、村民组长对该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驻村干部将调研情况向该镇党政领导作了汇报,并听取镇党委、政府对该村中、长期发展的规划。结合调研情况,向该村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拓宽致富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六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党派优势,把帮扶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013年7月,道真自治县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十分严重,灾情告急,民革遵义市委紧急号召全体党员向灾区捐款,3天时间为阳溪、忠信两镇筹集抗旱救灾款61350元。为支持道真自治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革遵义市委主委朱庆跃为阳溪镇向市交通局协调通村公路项目资金300余万元;为忠信镇向市水利局协调城镇人饮项目资金320万元。务川自治县砚山镇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镇,2010年以来,民革遵义市委对该镇已开展了为期2年的集中帮扶点,虽然帮扶时间已过,但帮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2013年,民革遵义市委主要领导与省发改委协调,为砚山镇争取通村公路建设资金300万元;经与省相关部门协调,将务川自治县砚山镇纳入了全省生态移民项目支持范围。民革遵义市委还充分发挥遵义民革企业家联谊会的优势,先后对道真自治县22名贫困中学生、湄潭县10名大学生、32名中学生进行帮扶,直至大学毕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民革遵义市委各支部和党员参加捐资助学活动有61人次,捐款达26余万元,捐赠物资5.5万元,还对道真自治县10户贫困家庭进行了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