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教育移民” 促进全省扶贫开发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日,有网友在新浪网上披露农村孩子读书艰难的的情况后,立即引来成千上万网民的频频转发。
许多人为之震撼:在当今现代化社会,跋山涉水、攀爬悬崖,在城里的孩子看来这只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户外运动,但对于许多农村孩子们来说,这却是他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当城里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农村的孩子就要踏上长约10公里的求学路。没有灯光、没有柏油路面、没有父母护送,有的只是陡峭的悬崖——每天凌晨5时30分,他们要早早起床,简单地吃点早饭后,就摸黑走下落差200米左右陡峭的悬崖。所走的坡度接近90度,最窄的地方只有10厘米,孩子们踏着陡峭的山间土路,就这样艰难地行走……
以上的情形,我省许多地方严重存在。
紫云县四大寨乡民族小学坐落在一道山梁上,周围沟沟壑壑里散落着121个苗族、布依族村寨。这里多为山中峡谷,坡陡峡深,地多田少,历来属于贫困乡。四大寨民族小学统计数据显示,全校780名学生中,共有327名儿童从各村而来。每天清早6时,孩子们匆匆扒下前一晚特地留下的剩饭,出门爬山上学。40分钟左右,爬到第一个陡峭的山头上,再顺一条小路横着走10分钟,到了庙湾寨的后山…… 这只是四大寨民族小学走读学生的一小队,在该校780名学生中,家离学校最远的走读生,要数新寨村摆架寨的李德俊、姚良峰等5人,全程8公里左右,来回16公里,每天要在路上花费4个小时的时间。其间,一路要跨过四五条小溪。小溪没有桥,只有一些石头垫在里面供孩子们趟过去,若到了山洪暴发的季节,小溪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奔涌的激流,阻断去路。尽管小溪上有石头垫脚,但走在上面仍很容易被水打湿。冬天,这些孩子经常穿着进水的棉鞋上学,学校里又没有地方烤火,只能自带火炉,还有人干脆大冬天也穿着凉鞋上学,脚上全是冻疮。
问题
“求学若渴,对于农村的孩子来们来说,虽然落后的教育设施和摸黑的山路没有让他们退缩,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移出大山生活读书。”民建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是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因此,民建省委提出了《关于推行“教育移民”促进我省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的建议》。
记者看到,在该建议中,民建贵州省委认为,按照新扶贫标准,我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149万人,其中85.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三大连片特困区域,生存条件比较恶劣, 成为我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00年,我省积极响应中央“生态移民”计划,经过多年努力,全省“生态移民”工程取得成效,但耗资巨大、异地安置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面对难题,2011年,民建省委筹集资助现金200多万元在武陵山区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等生态贫困地区率先开展了“教育移民”项目试点,在各方支持参与下,实效明显,也得到了当地农村贫困家庭的普遍欢迎。一年多来,在经过单独编班、单独教学、单独管理的试验性教学中,这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们各科统考平均成绩不仅整体高于本校同级学生,甚至在全县同级学生中还名列前茅。第一学年全年级期末成绩前20名中,两个移民班共占了11名。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在全年级排名第一、第二,尤其是数学成绩平均分高出其它班近十分。但民建贵州省委在试点工作中发现,要通过顺利实施“教育移民”,并通过这个项目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生态移民”的途径,主要障碍还是干群观念落后、项目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紧缺。
建议
为把我省“教育移民”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并通过各方努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我省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的有效措施,民建省委建议:
一、尽快把“教育移民”作为我省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参,形成“教育移民是加快和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开发新思路、新发展”的全新理念,尽快把“教育移民”提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关乎国泰民安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做到早安排、促落实。二是建议中共省委、省政府将“教育移民”纳入我省扶贫开发战略,制定规划目标,凡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加快“生态移民”工程步伐、促使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好做法都应大力提倡并积极运用。
二、规范实施“教育移民”运作模式。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移民”规范运作模式。建议设立“教育移民”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制定“教育移民”规划,免除“教育移民”费用让贫困移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贫困家庭能致富。二是建立职责分明的联动工作机制。并将工作业绩纳入部门年终目标及企业获取有关融资、政策扶持发展的加分条件。三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公益基金、社会各界“同心”出资投入机制。如单列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公益性基金用于“教育移民”基础投入,大力推进移民学校建设,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等学校软硬件设施;支持鼓励热心公益企业家或企业集团参与设立“教育移民基金会”。
三、着力加强“教育移民”科学规划。一是尽快编制“教育移民”工程(试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试行)目标、成效、规模、范围、区域布局,并与社会助学项目、合作办学等统筹衔接。二是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注意把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注重以社会有用“特色”人才为培养方向,将“教育移民”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有机结合,引导职业学校结对帮扶移民学校(或班);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对移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社保、福利、住房等进行政策倾斜。
四、争取中央对“教育移民”项目的支持。可考虑联合西部省区向中央争取将“教育移民”列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重要项目和内容,在资金匹配、试点扶持以及实行教育差别化倾斜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
五、加大对“教育移民”项目的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对武陵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等地开展“教育移民”成效的宣传,争取各级各界对“教育移民”认知和支持;二是在三大特困连片区域扩大试点。
回复
记者了解到,民建省委《积极推动“教育移民”加快我省扶贫开发的建议》提案,由省发展改革委(扶贫生态移民办)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三家厅局协办。
其情况怎么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教育移民”提案为扶贫生态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自从民建贵州省委2011年在武陵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等生态贫困地区组织的“教育移民”的项目试点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得到了当地农村贫困家庭的支持和欢迎。根据扶贫生态移民现阶段的实施情况来看,牢牢抓住移民户中的适龄青年的9年制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这个环节,是较好完成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重点所在。目前,省扶贫生态移民办委托省社科院起草,省教育厅最后审定的《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黔教计发[2013]224号)已经颁布实施。教育部门建立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起,全省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近年来我省相继实施了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突破工程、高中阶段突破工程以及教育“9+3”计划,这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化,也妥善解决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有关教育经费保障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除省扶贫生态移民办针对“教育移民”开展工作外,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处室大力支持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的当年,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05688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用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所涉及的65个县(市、区、特区)的相关建设。 针对扶贫生态移民贫困家庭子女,扶贫部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2种:一是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自2010年始,凡在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确定的省内35所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生态移民贫困家庭子女给予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二是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凡在省内外接受中、高职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生态移民扶贫对象采取“一卡通”形式每生每学年直补1500元给贫困农户。该项目2011年在全国100个县试点(贵州有7个),2012年在我省则扩大到25个县。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提案虽然已经办结,但下一步,还将继续将有关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移民子女就学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问题,我们将在后期扶持工作中督促推动各市州、县(区、市、特区)用具体措施和步骤予以落实,让教育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切实实现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在贵州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