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8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1-21

童年的梦铃在响

□言 前

  

  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屁颠屁颠地跟在两个姐姐后面,爬向区广播站后山放风筝的路是不平的,那一年,自己还不到八岁。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童年,没有当今孩子们那么多五彩缤纷的乐趣,也无这样那样补习功课的劳累,生活虽然单调,但却很真实,让人一生难以忘怀。

  还好,在两个姐姐的前拉后推下,我们顺利到达山顶。座在草坪上,看到姐姐们一边奔跑、一边放线的身影,心中总是充满着好奇,禁不住在想,风筝可以飞起来吗,能飞多高、多远呢?突然,大姐的一声欢叫打断了我的想象,顺着她手中快速放松的绳线望去,风筝已飞到只能看到一个影子的高空了,跟着风向在蓝天白云下骄傲地摇曳着,仿佛想挣脱姐姐手中的绳线,飞得更高更远。不一会,我看见二姐在用小剪刀将一张小纸剪成圆形,再将纸的中间抠出一个小洞后,不知在圆形纸张的四周写着什么,便好奇地问,“姐,你在做哪样?”比我年长两岁的二姐神秘地对我说,“你小,不懂,我是在纸条上写上一个梦想,把它夹在线中间用浆糊粘上,就可以顺着绳线送到风筝上面,把我的梦想带到天上去。”在似懂非懂中,自己开始隐约地知道,人是要有梦想的,梦想还可以放飞。

  

  小时候的家在乌江岸边的一个平凡得让人不易记起名字的小镇上。说是小镇,也就是区公所的驻地,一条不过百余米狭窄的街道,将两个生产队的人家从中划开,成为区里能赶集买菜最为热闹的地方。那时的家住在街背后的三间木板房里,全家九口人蜗居其中,拥挤的程度可想而知。父母是外地人,虽然都在区供销社工作,但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使生活仍显十分拮据,以至于每年秋季,哥哥姐姐们都要在放学后,背上背蔸去捡农民们“打谷”时丢在田埂上稻草中剩下的谷穗,才能让全家人勉强吃饱。更要命的是由于父亲成分“不好”,那个年代,不管工作再努力,也时常逃不过无休无止的批斗,让一家人随时提心吊胆。

  那时的家虽然不大,但却时常充满着快乐的笑声。最使我们兄弟姐妹感到幸福的是每逢节假日,在十余里以外工作的父亲回到家的时候,父亲晚饭后总要把我们叫到家门口的高坎上,听大家说说学习的情况,然后给我们讲述凿壁偷光、岳母刺字、韩信点兵的故事,有时还会拿出在乡下工作之余写出的毛笔字让大家看,讲他读书写字的心得。说实话,当时,对于正处在发萌时期的我们,虽然有很多东西听起来是云里雾里,但在幼小的心灵里,都感受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更让我们终生受益的是老人在言传身教,他在告诉我们,要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岁月流逝,总让记忆模糊,唯一清晰的是从家到公社小学那条弯弯的小路,虽然现在已经变成了宽敞的水泥道,但那时小路旁田间稻秧随风摇曳的姿影一直在脑海里萦绕,对了,还有那一蓬蓬茂密的刺梨枝条总是挂着腿裤,让本来就没有几件像样衣服的我们感到沮丧。路虽不长,大约也就一华里左右,但它却是我每天上学都要来回走上几趟的小路,也是童年伙伴们在春天摘花、夏日捕虫、秋季望月、寒冬玩雪的地方。正是这条小路,开启了我们读书求知的起点,承载起童年伙伴太多天真的快乐,丈量着大伙一步一步成长的足迹。每次想起它,我都会禁不住地问,如今,路上曾有的欢乐还在吗?孩子们的笑脸会更加灿烂吧!

  不知是家境艰难,还是性格内向,自己很小就有夜晚在家背后田埂上独座静思的习惯。坐在青青柔和的草坪上,看身后小镇屋顶冒出的缕缕炊烟,望对面山林树梢间慢慢升起的那轮弯月,听脚下山涧静静流淌的小河水声,总在想县城到底有多大,那里学校的教室是否与公社小学简陋的木板房一样,要是哪一天能有水泥地篮球场打球该有多好啊!

  那个年代,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很少讲话,即使是同桌,也要用粉笔在课桌中间画上一条明显的界线,一方稍有越界,总会被对方的手臂顶回来。同学们在一起玩耍,也是清一色的分“堆堆”,男同学们大多相约在一起到街背后的小河沟洗澡摸鱼,女同学们喜欢在学校泥巴操场上跳“皮筋”,总是泾渭分明。然而,一天,班上那位梳着小辫的女同学到隔壁表姐家来玩耍时,在楼上看书的我突然变得心不在焉起来,总觉得她身上穿着的小颗粒布花衣裳是特别的好看,于是,自己居然放下书本哼起了小调。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早已成家的我脸上还隐约有些发烫。

  记得,那一年,在县城读书的我考上了地区重点中学,家中没有钱,父亲毫不犹豫地放下曾经有的江南书生的斯文,拿出家中能值一点钱的家当在赶场天变卖,并叫全家人摆上凉水摊,一分一分钱地叫卖,才攒够了去地区读书的学费。我永远忘不了父亲在我去读书临行前说的那句话,“孩子,人生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梦想。总有一天,读书是会有用处的,要珍惜光阴啊!”从此,这句话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田,让我一生铭心刻骨。今天,每当想起,自己的眼眶总是湿湿的,更增添了对已故老人深深的怀念。

  

  中秋前夕,和爱人带着在外读博的女儿回到童年的小镇,去看看已故的老人,所见所闻,不禁心生感慨:现在的农村政策好了,小镇上的道路变宽、房屋变漂亮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许多,然而却也有了不少的“老少组合”留守家庭,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孩子缺乏父母的亲情关怀。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否还去山顶放飞风筝,还在那条小路上享有天真的快乐,能否像我们小的时候那样在父母身旁安静地听讲故事?每当看见他们木讷无彩的眼神,心里总是掀心的痛,他们与城市的孩子可都是“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啊!让农村家庭享受到更多的温暖,需要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也应引起我们每一个城市人的高度关注,给予农村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关怀,这不是简单的“爱心”,而是紧迫的时代责任。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乡村的秋夜,总是显得格外寂静和清新。坐在父亲坟前的田埂上,静静地回想童年的日子,风筝、小路、“皮筋”、弯月随风飘入记忆,孩提时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总在脑海里萦绕,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想着想着,一个隐约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荡,我猛然明白,原来童年的梦铃一直没有走远,就是这个声音,让我在松懈时清醒,在失意间奋进,它是自己听到的最为动人和难以忘怀的声音。思于此,我轻轻地对女儿说,容颜易老,那是生命的无奈;不忘梦想,才有内心的动力;为了梦想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奋力前行,这样,他日回首,人生才会无悔无憾,记忆的花环才会美丽动人,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