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7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1-07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助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六盘水市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提升战略小记

□本报记者 潘 建

  近年来,六盘水市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提升战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扶持、指导和帮助下,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重点,以培育发展各种经济组织为支撑,以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助推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六盘水市及各县(区、特区)制定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加快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形成猕猴桃、马铃薯、油茶、核桃、中药材等9大主导产业。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2012年,投入农业专项资金达2.7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基地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扶持产业主要有马铃薯、猕猴桃、核桃、烤烟、茶叶、蔬菜、优质稻、优质油菜籽、折耳根、生姜、养殖等产业项目。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批专业化较强的民族乡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猴场民族乡已建成680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陇脚布依族乡补雨村已建成万羽绿壳蛋鸡和鸭养殖基地等。

  重视产业基地建设

  着力加强对马铃薯、茶叶、猕猴桃、核桃等9大产业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干果、水果的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引进优良品种,选育和改良地方品种,确保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和苗木。目前,六盘水市民族地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基地91.8万亩,产业基地体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特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部分产业基地达到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优质稻、油菜籽基地,盘县的马铃薯、肉牛养殖、核桃基地,水城县的猕猴桃、生姜、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奶牛基地等。同时,在基地建设中,注重放大基地的规模效应,带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部分产品品牌价值初显成效。如水城县猴场民族乡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盘县火腿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中国“三大名火腿”之一,填补了盘县地理标志产品的空白等。

  培育扶持企业发展

  通过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目前,带动六盘水市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共有43家,大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如信友核桃乳厂、玉祥公司、裕龙种业、大宇种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值和效益有了较大提升;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不仅在民族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基地,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上有较大消费群体和品牌优势,“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大力发展经济组织

  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培育、引导和扶持,六盘水市民族地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各种经济组织381个,其中盘县136个、六枝特区81个、水城县134个、钟山区30个。各种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走向市场的一种较好形式,发挥了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盘县四格彝族乡坡上村的马铃薯协会,销售渠道已拓展到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薯产品有组织地销售,使马铃薯的销售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盘县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的冬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