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2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22

市场要新改革,不要“新四万亿”

□田锦凡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新一轮改革再次成为焦点。

  日前,习近平主席在印尼APEC之行中,首次向世人传递了三中全会的最重要信息:中国即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正在制定并通过未来10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改革,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李克强总理亦不止一次强调,要打造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从权威媒体的报道看,此次中央全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筹划“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高层对改革的坚定承诺和积极谋划,回应了民众当前对改革期盼与担忧交织的心情。

  事实上,回首近一年来,一些关键改革已开始推进并初显眉目。如今年初开始的反腐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的权力正受到制约、一些价格正在放开;在经济较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并未放松。可以预期,三中全会后,这些改革可能扮演“催化剂”的作用,推动更多的社会变革。

  从前期调研和政策制定看,中央谋划的新一轮改革应包涵两大类:一类是重点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作用,推进短期效应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改革、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另一类则是着眼于解决长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有利于增强市场内在活力和动力,真正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来增强社会整体效益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下放实质性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权限,推动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

  就市场而言,目前业界对宏观经济有两方面担忧,一是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二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推进。在微观方面,则忧心一是已有政策“红利”能否有效释放,二是公平公正的完全竞争市场能否形成、基于平等的法制环境能否建立完善。新一轮改革据此“对症下药”,若能按预期有序推进,国民可谓皆大欢喜。

  值得引以关注的一个动向是,政府近期提出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4G、环保等领域的稳增长措施,有舆论指“新四万亿”正悄然来临。此事若属实,显然不是什么好信号。

  长期以来,各界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思维定势,即经济不好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扩大政府需求。故企业一有困难,首先想到请政府花钱救市,“四万亿”动辄就出来了。但政府的钱不是天上掉的,而是取之于民。用这一点一滴去填那个大窟窿,显然不可持续,老百姓以前赚的钱很快就会被政府耗光。这种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与改革坚持的富民目标更是背道而驰。

  社会主义市场需要新改革,而不是新的“四万亿”。当前,各界对新一届政府重启改革抱以极大期望,不能为迎合少许人的需要而重回凯恩斯主义老路,那无疑是给大家泼冷水。深化改革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富民目标——若改革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财政目的,则会违背市场经济逻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回顾历史进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每隔十年都会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新部署。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如今又一个十年,希望新一轮改革敢于向市场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