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22

梅花山的光明卫士

——贵州电网毕节供电局输电管理所31名员工保电记事

□王春山 王明筠 万里燕

  梅花山是乌蒙山脉的一支,毛泽东同志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脍炙人口。而山中之山的梅花山,位于毕节与六盘水交界处,是全省有名的“冰山雪原”。每年入秋,浓雾、连阴雨、冰碴子就轮番造访,对于常年经受冰雪侵袭的输电线路设备来说,抗冰战役,每年冬季总是如期打响“第一枪”。

  巡线是毕节供电局输电管理所31名队员的四季必修课,无论秋风寒雨,冰雪弥漫,从未间断,巡线路让他们饱受艰辛,也磨练出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这群光明卫士穿梭往返于梅花山,与巍峨大山为伴,与光明同行,用青春和热血唱出一首《好男儿》:“好男儿闯就闯出个名堂,好男儿干就干出个模样。”道出了光明卫士的心声,诉说着高原汉子的万丈豪情。

  有一段路程要磨磨脚掌

  平均海拔2000多米,绵延250公里长的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上的天然屏障,逶迤连绵的山脉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见证着常年用脚板“亲吻”高原的光明卫士博大的情怀与铿锵的誓言。

  “自己性格就是好动,喜欢在野外跑。”带电作业高级工阮祥先告诉记者,呆在家里闷得慌,和兄弟们钻刺蓬、爬悬崖,对他来说是很畅快的事,这个一年至少300天在外巡线检修的貌如铁塔的黑壮汉子爽朗一言,不禁让人莞尔。

  7年前,怀着梦想和憧憬, 这群血气方刚的汉子从毕节大娄山走进了莽莽乌蒙中的梅花山,从此,他们的生命就与磅礴乌蒙山结下永难割舍的情缘。

  而对于属于乌蒙山支脉的梅花山来说,由于地形复杂、落差大、气候多变,多条重要输电线路跨越而过,历来是“重兵把守”的重要哨所。

  9月10日,笔者跟随他们从暖意融融的山脚爬上2600多米的梅花山顶,浓雾萦绕,冷风刮得人瑟瑟缩缩。当地回族村民马伍国告诉笔者,山上温差很大,早晚只有1、2度,到了中午时高达20多度。

  “两个多月的冰冻天气后,便是阴雨与浓雾天气,这样的气候每年长达200余天,能见度最低时只有5米。”42岁的何阳健说,梅花山的雾会到处跑,明明知道杆子在附近,但还是要等到雾渐渐散去后才能开始工作。巡检时摔跤跌倒是常事,摔滚几十米远受点皮外伤的事情时有发生。

  何阳建告诉笔者,在刚接管线路时,有一次在巡线时,他不小心崴了脚,同伴走了4公里路,才寻到村民一起帮忙背出山。不到一个月,他又拄着拐杖再次进山。“每一个人都是这个集体里一份子。我一个人在家也不踏实,我喜欢大家在一起同甘共苦,饿也好、冷也好,心安。”他总是这样认为。

  “提到蛇、马蜂、狗,这些野外作业常见的‘小伙伴’,说一点都不恐惧是假的。”阮祥先说,有一次正在横担上工作,正赶上一大群马蜂“搬家”,他赶快脱下工作服把头蒙好,冒着烈日一动不动地趴在杆顶上足足1个小时,“汗出如雨”。

  今年4月份,刚参加工作的郑仕寅进山巡线经过观风海变附近时,被狗偷袭,背上、腿上被咬了7口,送到防疫站,每个伤口周围打了3针血清、共打了20多针。一谈到这件事,文弱的他还心有余悸。从此,他跟着巡线队员们进山工作,可以不带矿泉水,但打狗棒、驱蛇杆、常用药是一定要带的。

  “以前从没有吃过这么多苦,但换个角度看,一年多的艰苦换来的是身体的强壮、意志的磨练,所收获的是大学学习无法给予的实践经验。”郑仕寅说,有幸成为不怕苦、不怕累、能打胜仗的“铁军”一员,一定不能拖团队的后腿,我想这种传统一定会永远延续下去。

  有一副担子要试试肩膀

  输电管理所管辖线路总长610公里,全长176公里的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横穿梅花山而过,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沪昆、内昆两条铁路运输干线的主供电源。而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梅花山开始雪凝封山、寸步难行。这时,他们都会如草海边的黑颈鹤般从毕节迁徙过来,驻守在梅花山输电线路覆冰重冰区的观冰除冰第一线。

  据输电管理所副主任陈勇宇介绍,2008年冰雪灾害后,管理所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对重覆冰线路进行加固改造,同时采取“除冰仪”、“绝缘绳拖绳除冰”、“震动除冰”等多种除冰方式应对输电线路覆冰,并针对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和负荷、电网结构、覆冰情况配备相应的融冰装置。

  凝冻一结束,就到了防雷预试和改造的紧张时刻,半夜里从被窝里爬起来、背上工具巡视抢修是司空见惯的事。

  据了解,梅花山属于雷电多发、多雾地带,但近年来统计跳闸率下降到2.04次/百公里,跳闸次数从每年70多次降到60多次,到今年9月份才1次,呈大幅降低的趋势,这背后有什么法宝?

  带着问题,笔者来到乌蒙山深处,找到了工作现场的陈勇宇,向他寻找答案。“除了加大投入、进行防雷改造外,重要一面还取决于管理。让班组人员安心、省心地认真干好本职工作。”陈勇宇介绍,管理所成立了资料室,专门负责安全风险体系建设、班组规范化建设、指标分析等工作,外出人员就能做好巡视检修,其他不用操心。

  “虽然管理所平均年龄40多岁、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规范化管理却走在全局前列。” 陈勇宇说,有效的绩效管理是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一环,根据日常工作表现,分ABCD四类,评定积分,推动工作开展,不吃“大锅饭”。这项工作在全局最先开始实施,后来企管部门、分县局都来学习交流。

  “作为部门负责人,就应该多在现场,以身作则,牺牲休息时间,重要工作到现场。”这两天赫章县突降暴雨,陈勇宇正准备带领兄弟前去开展线路特殊巡视,对杆塔通道、洪水冲刷区进行巡视和拉线加固。

  “要是将来咱们这里可以实现飞机巡线,每个县局都有几架直升机,这样缺陷查得既快又准确,那故障处理就更迅速了,那该多好啊。” 对未来的巡检工作,何阳健充满了憧憬。

  有一番祝福装满行囊

  9月中旬的这一次巡线还有个“额外”任务,就是给梅花山秦仲仪、马伍国、曹文训等几户村民捎去些大米、菜油,一来是对长期护线群众的慰问,再则对平时给予供电员工遮蔽风雨过夜休息之所的老乡表示感谢。

  “我们队员一来梅花山,最长两个月、最短10多天,一年到头,在山上呆上百余天是常事。一开始,大家就在野外过夜,不少好心的村民多次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家休息,好意难却,队员们就把带来的伙食与村民一起分享,晚上就在老乡家打地铺休息,慢慢地,就成了一种习惯,就像回家一样。”管理所党支部韩绍康说。

  梅花山方圆40平方公里的区域居住着彝、回、苗等5000多户群众,长期的巡线与抢修工作中,大家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我们山区偏僻,外人很少会进来,但经常有偷牛盗马的贼,一有外人进来就会警惕防范。当然,来得最多的外人就是供电局的,他们带着安全帽,老远就能辨认。他们人直爽,不欺穷爱富,我们放心。”威宁县二塘镇梅花村10组组长秦仲义告诉笔者,除了供电的这群老朋友以外,其他外人进山都会被盘问,如果不是哪家亲戚一般是不准进村的。

  每当凝冻降临,大雪封山,巡检人员都会从城里帮村民们捎上一些生活用品;每当在老乡家歇息时,就会顺便帮着检查线路、更换灯泡;每当电力抢修施工车无法前行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将抢修材料抬进山;每当巡线人员迷路时,老百姓就会带着走出浓雾……

  “常居大山的人,对于外面的世界既新鲜又陌生。淳朴的乡亲遇到质朴的供电人,总会惺惺相惜,倍加有情。”韩绍康说。

  在乌蒙山区,高海拔气候、石漠化土质只适合种植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烤洋芋成为当地百姓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成为巡线队员野外作业的主食,每次进山100多斤的土豆必是干粮之一。“虽然连辣椒面、盐巴都没有,但和老乡一起吃着热乎乎的烤洋芋真是香。”大家总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一汪泪水陪伴成长

  一年365天,员工就有200多天出差在外,在远离家乡的梅花山上,除了要做好线路的巡视和维护工作外,还要忍受着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之苦。

  “前妻就是嫌弃我长期在外,照顾不了家,实在无法忍受,就离开了我。”阮祥先告诉记者。阮祥先如今的爱人叫王琴,家住威宁县龙街镇木槽村消防组,是3年前巡检工作时认识的。

  笔者问王琴,当时就看上比她大上10多岁的阮祥先什么了?“忠厚老实,干工作勤奋。”王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丈夫以前巡线时常到自己家找凉水喝,久而久之,这个憨厚直爽的汉子引起了王琴的注意。

  “别人都以为找到好工作的人会很幸福。虽然现在结婚还有了小孩,可他一年就只有两个月在家,我感觉就是个‘单身汉’。”王琴说,当然知道没办法,作为妻子必须支持工作,但心里还是很难受,平时带小孩已很累了,生病时希望家里有个人能帮把手,前段自己和孩子一起生病了,就连小孩不小心被烫伤他都管不到。说到这些,柔弱的她早已泣不成声。

  不管有多少委屈和埋怨,王琴还是会每天早晚给远在百里外的丈夫各打一次电话,只希望在外工作的他平安。

  “我现在的工作态度,很多都是从父亲那传承下来的。”阮祥先说,父亲今年80多岁,为电力事业贡献了一辈子的他,一直对儿子的工作给予谆谆教诲。

  “希望还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辛苦你们了!”阮祥先心里最想给父母、妻子说这句话。

  对于“沉默是金”的陈杰来说,当前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多抱抱出生不到一周的孩子。

  尽管这样,他们每天还是忙碌地、快乐地在乌蒙山间“迁徙”。

  忘不了的梅花山供电情

  笔者来到梅花山顶的回族村民马伍国家时,他不经意地提到,“你们供电部门的人都好,除了输电管理所的人,还有供电所的人也很好,比如,管我们梅花山供电的威宁金钟供电所赵所长,听说现在调到牛棚供电所去当所长了,知道他要走,四里八村的村民自发摆酒请他吃饭,有的人还流眼泪了,虽说都是汉子,轻易不落泪,但是舍不得他走,人太好了!”

  马伍国口中的“赵所长”——赵英鸿,今年45岁,敦厚壮实,88年参加工作至今,坚持“为老百姓供好电,为老百姓服好务”。他的规则很简单,“抄表、抢修时,多耽搁两分钟,帮老乡检查一下室内线路,顺便的事,只要是跟电有关的故障,不分室内室外,搭把手就做了,反过来,老百姓也不跟你生分,我们的抄表员,出门抄表三四天,不用带干粮,特别是杀年猪的时节,家家拿我们当贵客。”

  梅花山是彝族回族苗族聚居的地区,老乡们很有个性,“别的部门要到我们土头工作,没得说的,踩到庄稼,一定要赔偿。但是供电部门的人,在电杆树脚踩出一条路来,踩就踩了,一分钱不要不说,需要我们配合的,不管是砍树、抬电杆,说一声就行。”回族族长说,“关键是人家做得好在先,如果有计划停电,一定会先通知,如果是哪里断线了,不管天气如何、多早多晚,赵所长他们一定会在天黑前搞好电,让我们晚上得电灯点,人嘛,就讲将心比心。”

  当地村民说,供电所管电的人电话号码就贴在人口密集的村口,村民发现线路故障就电话通知,而对方只要接到电话冒雨也会来查线路,虽然规定村民通知属实每次奖励50元,但谁也不要这个钱,“人家都及时的处理我们用电的事,帮我们,谁好意思要钱哦。”

  “小包车”花钱请小学生教学

  “小包车”是梅花山乡亲们对阮祥先的昵称,爬山、上杆速度很快,像面包车一样实用,在梅花山区,一说这个外号大家都知道是谁。

  在阮祥先看来,自己是个典型的粗人,没啥学历,就擅长点技术活。

  不过他就是凭口中的那点技术活,却成了同事工作中、群众生活里的主心骨。1992年参加工作的他,在电厂干了几年钳工,掌握了过硬的焊接技术。这些年来,他不仅承担了管理所里所有的电焊活,还帮乡亲们焊锄头、钉耙、汤勺等等。

  作为部门负责人的陈勇宇聊起“小包车”似乎有很多话想说。“虽然文化不高,工作却是一把好手,部门重要复杂的工作都要找他商量。”

  2008年冰灾时,110千伏水树梅线突然金具脱落,情况紧急,阮祥先灵机一动,立即想出用紧线轴收起来的办法进行临时处理,很快恢复了线路的送电。特事特办,对带电作业工作用的110千伏直线操作杆进行改装,在工具头加了F钩,这样可以便于安装或取出瓷瓶,延长环、U线环……这些都是他自己开动脑筋制作的。

  “在这个年代,光会力气活,可是不行。”阮祥先对自己以前“错字满天飞”一直耿耿于怀。“为了多认些字,2008年曾经花了50元钱请小学生当我的老师。”一句话让记者大跌眼镜。那时,阮祥先按照小学生教的、写的字,一笔一笔的跟着描,翻来翻去抄写安规。以前写5个字就有4个错别字,到现在已经可以熟练背下来,能够录入电脑了。

  “做个有文化的人。”阮祥先既是对儿子最大的希望,也是自己的目标。

  比山更高的是精神

  在采访毕节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的巡线队员时,一直盘旋在笔者心头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群汉子,常年在贵州屋脊,在这荒无人烟的所在,与线路、铁塔作伴,笑看梅花山上的烈日、狂风、雷鸣、闪电、冰雹、冻雨、泥石流,行走在乌蒙高原离天最近的地方,在浓雾弥漫的山林间穿梭,在一个个大雪封山的日子里,用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丈量线路的长度,不辞劳苦,守望山下那万家灯火。

  梅花山光明卫士,用质朴的语言回答:“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尽力把它做好。”所以,聂刚、阮祥先、何阳健、糜龙……无怨无悔地爬涉在巡线路上,走过春秋冬夏、走过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在高高的梅花山上,体会在云雾里穿行,领略“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原来,比山更高的,是人的精神。

  他们在巡线路上,尽量不去“招惹”马蜂、避开泥石流、躲过野狗的攻击,胆大的陈杰,会追着山路上偶尔遇上的蛇玩一会,“太寂寞了。”他们人均一年至少要在高山、峡谷、森林中徒步1200公里,最多时一天要走30公里。每年春夏之交,防雷预试;秋冬来临,抗冰保电,是他们的“规定动作”,爬上十几层楼房高的铁搭,逐项细致检查塔基面、塔材、螺栓、绝缘子并记录,以及检查导线、清理通道,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梅花山光明卫士,游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说起工作上的苦,人人谈笑风生,说起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短暂的沉默,“想家、想孩子,哪个会不想?只不过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的确太少,幸好家人都理解、都支持。”

  这群光明卫士,也有自己的梦想,“将来,运用高科技手段巡线,节省人力不说,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故障,方便及时快捷地抢修,少停就是多供,就能提高客户满意度。”

  正如那梅花只有经过冰雪的洗礼才会开得格外娇艳,梅花山光明卫士,在经历了工作中的苦与累、经历了冰与火的千锤百炼之后,格外淡定从容。他们行走在莽莽大山之间,显得很渺小,但是,山下那密如繁星的万家灯火,那畅通无阻的电气化铁路,又充分彰显出他们的伟大。

  选择了电力事业,选择了输电管理,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坚守,守得云开日出,守护万家灯火。

 

9月11日,毕节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员工在梅花山上开展“两节”前特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