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无止境 创新有作为
——铜仁市政协创新政协工作推动政协事业发展纪实
编者按:10月14日至19日,省政协办公厅组织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政协报、贵州都市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成立新闻采访组,在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梁大立的带领下,赴铜仁市、碧江区、玉屏县、江口县、思南县、德江县,就基层政协创新工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采访。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省政协新闻采访组铜仁纪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潘 建
“市政协组织委员开展助推扶贫攻坚“三个一”活动获得创新奖啦!”2013年初,铜仁市政协机关干部职工争相传播这条喜讯。这是该市政协大胆创新受到各方好评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铜仁撤地设市以来,市政协坚持把创新融入履行职能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效,推动全市政协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体制完善带动机制创新
撤地设市后,铜仁政协由原来的省政协派出机构变为一级完整的地方政协组织。市政协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完善了专门委员会和内设办事机构,新增县级机构2个、科级机构11个,新进干部15人,工作体制逐步规范,职能职责更加完善,干部结构更趋合理。
2012年12月下旬,中共铜仁市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对全市各级党委更加规范地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出明确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工作机制,市政协新建了履行职能和机关管理工作方面制度达31项,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各类例会、调研视察、政协提案、界别活动以及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等各个领域,迈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坚实步伐。
主动作为伴随举措创新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要使政协各项履职活动更加契合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更加体现人民心声。市政协紧扣这“三个更加”的要求,主动把政协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主动围绕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主动在创新工作举措中凝聚和传递正能量。
按照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要求,市政协首次在2013年开展安排并开展了常委会专题协商、专委会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7次,内容涉及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黔东工业聚集区和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铜仁城区蔬菜保供等各个方面,政治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为在建言献策中更加响亮地发出“政协声音”,市政协主动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政协调研视察点题,两年来精心组织开展了扶贫攻坚先行先试、户籍制度改革、能源发展战略及页岩气开发、乌江经济走廊建设、创建“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等23项富有成效的调研视察,提出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建议,绝大多数已经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打响了调研视察的“政协品牌”。
对此,市委书记刘奇凡深有感触:“政协的调研和视察细致深入,很多观点很有深度和可行性,有效地弥补了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方面的不足。”
活动为媒推进载体创新
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是市政协一大成功探索。2012年3月召开的中共铜仁市委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实现2015年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22个重点乡镇全部“减贫摘帽”、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为使人民政协巨大的人才优势转化成铜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强劲推力,市政协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每位政协委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委员中的非公经济人士为贫困村办一件实事、委员中的商会负责人落实一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为主题的助推扶贫攻坚“三个一”活动,并明确提出“铜仁减贫摘帽工作一天不结束, ‘三个一’活动一天不停止”。活动开展一年半来,市、区(县)1428名政协委员结对帮扶贫困群众1335户,投入资金147万元,195名委员中非公经济人士为贫困村办实事275件,投入资金721万元,53名委员中的商会负责人落实产业项目47个,投入资金4.7亿元,成为活跃在全市新阶段扶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生力军。
2013年,市政协又组织开展了“全市助推百户微企发展”活动,明确由市、区(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按照“一对一、点对点、跟踪式”服务模式,重点帮扶95户以上微企加快发展,力争五年内使被帮扶企业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市、区(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已深入104户微企走访调研224人次,帮助对口帮扶微企解决生产经营方面困难97件。
最近,市政协又决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政协系统开展1000名市县政协委员连线“干群连心室”活动。从而全力打造“十百千”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即10名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联系区县政协,100名市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助推百户微企发展,1000名市县政协委员连线“干群连心室”。
走出铜仁联谊合作创新
1996年起,青岛市牵手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截止2012年,青岛通过政府援助、企业协作、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共实施对口帮扶和经济合作项目721个,向铜仁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2.189亿元。2012年,为巩固扩大铜仁与青岛的交流合作,铜仁市政协一年内与青岛市政协开展4次互动走访交流,并签订了《友好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两市政协的牵线搭桥,青岛银河集团、青岛红星锰业有限公司、阳光新天地集团等企业决定来铜投资兴业,合同投资总额达30多亿元,在推进东部沿海与西部高原的深层次合作中添上了精彩一笔。
根据国务院扶贫工作部署,从2013年起由苏州与铜仁开展结对帮扶。市政协主席陈达新9月2日至4日率队到苏州考察交流,与苏州市政协达成友好合作备忘录,决定共同推动两市扩大交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使这个国家战略层面的“东西配”更加紧密、更加生动,更富有成效。
与此同时,市政协十分注重在对外联谊交流中找信息、寻商机、聚人脉、引客商,先后到上海、广东、黑龙江、浙江、四川、重庆等地对接洽谈项目,引进了贵州绿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来铜仁投资兴业,为铜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汇聚人脉、优化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无止境,创新有作为。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铜仁市政协敢为人先的拼劲还将更足,善于创新的举措必将更多,勇于探索的成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