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支撑保障作用 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周道许
一、当前全省金融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指标增速居于全国前列。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20.6%,增速排名全国第3;贷款同比增长20.9%,增速排名全国第6;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以上,增速排名全国第4。
二是省外资金加速流入贵州。去年9月末,我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首破1万亿大关,资金流入速度明显加快。2012年全省存贷比达7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以上,全省贷款增量达1428.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融资1079.6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从省外融入资金;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47亿元,是上年的4.8倍;全省债券融资、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规模达324.4亿元,是上年的4.2倍。
三是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2012年,预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4.8%上升到6%,已成为全省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全年金融业共贡献税收77.12亿元。成为我省税收贡献的第三大行业。
四是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贵州银行、兴义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22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茅台集团财务公司、盘江集团财务公司获准筹建。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生命人寿分支机构正式开设营业,民生银行贵阳分行获准筹建。累计批复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8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81家。
五是贵州金融扩大了贵州影响、宣传了贵州形象。2012年,先后与建设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及协议,有力地推动了贵州与发达地区和金融总部的深层次合作,宣传了贵州形象,展示了贵州金融,增强了发展信心。
二、金融支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思路及措施
今后五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金融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按照“打造一个突破性产业,坚持两个适度超前、着力抓好‘量、点、面、新’四个重点”的思路,把金融打造成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先导性产业,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一)打造一个突破性产业。即将金融打造成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性产业,到2020年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5%以上,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5%以上。
(二)坚持“两个适度超前”。一是坚持金融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放大投资能力,撬动万亿投资,支持全省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二是坚持金融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流动和聚集,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提速转型。
(三)突出“量、点、面、新”四个重点。
1.做大金融总量。一是继续争取信贷支持。重点巩固与各金融总部战略合作成果,鼓励各金融机构向总部争取更多信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力争2013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速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二是积极拓展表外授信业务。大力引入信托、融资担保类、银行承兑汇票、商票保贴、国内信用证等创新产品,提高表外授信占比,放大银行融资规模。三是扩大债券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资质优良、条件成熟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务融资。四是大力推动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推动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上市,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再融资。
2.打造金融增长点。一是加大支持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建设力度,形成聚集发展、集群发展的示范效应,并辐射带动全省金融业迅速崛起。二是加快推进贵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贵阳打造成为立足本省、面向西南、服务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三是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设。完成贵州信用再担保公司组建,积极争取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加快组建贵州省股权交易所等机构,推动法人金融机构集群式聚集发展。
3.扩大金融县域覆盖面。按照“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的部署,扩大县域金融覆盖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特区)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支持推动中央在黔银行业金融机构、贵州银行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网点。三是坚定不移推进“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小贷公司乡镇全覆盖”工程。吸引和鼓励省内外符合条件的发起人到县域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向县乡延伸,积极培育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力争使两类机构资本实力、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推动金融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各大保险集团合作,争取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引导、鼓励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争取在跨区经营、合作经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鼓励银行业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展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工具类等表外业务融资,扩大表外业务规模。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