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市场监管六大体系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贵州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正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正确领导下,省工商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市场监管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适应市场监管需要的“六大体系”,为履行工商职能,服务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构建市场主体服务管理体系助推市场主体加速发展
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按照“非禁即允”原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发展。截至8月底,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22.66万户、注册资本总量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8%、38.10%。上半年,我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增幅列全国第3位。这主要得益于“四个到位”:一是减少审批,为市场主体发展“松绑”到位。2003年以前,省工商局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7项;2003年至今,省工商局每年都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一次清理,采取取消、合并和下放等方式,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48项,减少了84%。目前,省政府公布的全省工商系统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仅为9项,为原来的1/6,已取消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二是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发展“放权”到位。目前,省工商局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文件明文要求必须由省级工商机关实施的煤矿企业登记、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为出资人的企业登记、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外商合伙企业登记和烟草广告审批等4项行政许可事项外,其它行政许可事项全部下放至市(州)、县工商局实施,企业可自主选择在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办理。今年,省工商局在已对市(州)、县下放权力的基础上,又将6项内资企业注册登记类行政许可及备案事项下放(委托)给贵安新区和3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应由省工商局实施的2项企业登记管理权限和4项行政执法权限下放至省直管试点县。三是免收规费,为市场主体发展“减负”到位。经过不懈努力,从今年1月起,我省工商系统已全面实现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四是提高效能,落实服务举措和承诺事项到位。省工商局在全省推行个体工商户试营业、注册登记“审核合一”和“三通”(材料齐备,符合法定形式,即时畅通;要件具备,不违反法律法规,可以补正,适时变通;材料不具备,不符合法定形式,及时沟通)等服务机制,向社会公开承诺18项服务事项,尽最大努力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优的环境。据省监察厅电子监察系统近两年对省工商局办事大厅的监控通报,全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无一例被黄牌或红牌警示,在向公众承诺的时限内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9%、现场办结率达80%。
以构建工商特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认真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在全省大力推行“易票通”监管方式,积极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建立完善以日常巡查、抽样检验、质量追溯和经营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特别是建立了符合我省实情、科学有效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体系。2007年,省工商局投入900余万元为全省基层工商机关配备22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和514套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2009年初,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联合贵州省科学院建成我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和9个市(州)检验分中心;2011年,投入270余万元购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车,建成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室,形成快速筛查、定量检测、移动检测“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确保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会议和活动方面,充分发挥了检测体系的科技支撑作用。2010年9月,时任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检查省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后,欣然题词“积极的探索,卓有的成效,继续的完善,为民的工程”。
以构建“12315”行政执法体系打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坚持以社会关注热点、消费者投诉焦点、民生保障重点为导向,深入开展消费维权工作,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消费维权工作机制。省工商局设立申诉举报受理处,为局机关内设机构;建成全省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申诉举报案件在24小时内100%分流到一线工商维权机构,缩短了办理周期,促进了消费维权工作进一步发展。目前,“一会两站”消费维权网络基本实现乡(镇)、村(社区)全覆盖,消费维权进商场、超市、市场、企业、景区的“五进”活动扎实开展,12315网络体系在消费者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以构建市场主体诚信体系推动“诚信贵州”建设
高度重视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认真履行牵头单位职责,依托诚信信息数据库和诚信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不断扩大部门间诚信信息的共享应用范围。一是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利用贵州市场主体诚信信息网,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及开展交易活动,降低交易风险、促进行业自律,推动了“诚信贵州”建设。目前,诚信信息数据库已征集企业信用信息1043万余条,免费为1447户有关单位和企业出具信用情况证明,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38.8万余人次,为成员单位提供信息查询服务7011次、信息下载服务1522次。二是开发和完善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使监管业务信息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动态更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平台,使基层工商分局能充分利用信用分类监管平台,确定监管任务、明确监管重点,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企业投资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以构建广告监管体系推动广告产业规范发展
认真履行指导广告产业发展和监管广告市场的双重职责。一是把指导行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广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广告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贵州省广告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力促全省广告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把广告监管作为第一责任来抓,以监管促规范助发展。强力实施“三抓”举措:一抓重点。把省级和贵阳市级媒体作为重点单位,把贵阳市作为重点地区,把保健食品、药品、医疗服务、化妆品、美容服务广告作为重点内容,管住不丢、盯住不放。二抓关键。选准广告发布这个关键环节,加大行政指导力度,督促广告发布主体把牢出口。三抓监测。不断完善和延伸广告监测的点和面,2012年实现市州以上主流媒体广告发布全监测、全覆盖,并科学运用监测结果,对虚假违法广告依法实施警告、停播整改、约谈媒体负责人、立案查处、公开曝光等处罚,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广告违法率已从2005年的51.6%下降到现在的3%以内,广告市场日趋规范。
以构建打击传销防控体系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度重视打击传销工作,通过积极努力,已将其上升为各级政府职责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畴,建立“政府—成员单位—打传办—基层工商所、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专业打传队”多级监控工作机制, 以“打、防、控、管”为工作着力点,基本建立了打击传销的防控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工商、公安机关主力军和基层组织在预防和打击传销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加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从源头铲除传销活动的生存土壤。目前,全省创建“无传销社区(村)”2573个,成立打击传销办公室2151个、打传队2573个,为社区(村)配送计算机230台,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二是严厉打击社会影响较大的传销大要案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厉打击以“资本运作”、“高科技”、“西部大开发”、“国家1040工程”、“快速致富”、“政府融资”、“连锁销售”等为幌子,诱骗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的各种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三是着力在“防”字上下功夫。全省各级工商、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打击传销“五进”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户外广告、招贴画等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深度揭露传销活动的本质和危害,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打击传销、支持打击传销、自觉远离传销的良好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