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个人信息为何频遭泄露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凡手机用户,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收到过陌生者有关房屋、商品等信息的推销广告。更有甚者,无视用户感受竟肆无忌惮地将有关银行账号发到用户手机上要求汇款,弄得持手机者心绪烦乱不已……
我们的信息是谁泄露的?该怎样防范?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诈骗电话破坏了好心情
5月4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穿戴一新的刘女士与朋友约好正要去花溪玩,但突如而来的一个电话彻底破坏了她的好心情:“我们是公安局的,你涉及了一案件,请等候我们传讯……”
对此,刘女士哭笑不得,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又一条短信接踵而至:“其实,一切都好谈,如果不想受牢狱之灾,就破点财,将钱汇至……”
朋友看了,一笑了之,说这显然是骗人信息,根本没有必要当一回事。话虽然这么说,但刘女士仍忐忑不安,去花溪玩的心情一点也没有了。
见刘女士如此,朋友摆了下面的故事:
章小姐文化不高,做点服装生意,一天,她接到一个自称邮局工作人员的电话,问章某可曾收到一封快件,章某说没有。随后,邮局工作人员对章某说,经查询,快件涉及一诈骗案,已经退回省公安厅了,具体情况可以和省公安厅联系。没等章小姐反应过来,另外一个电话打来。打电话的人自称是刑侦支队队长,他对她说,快件事关重大,他已转到某某处。章某一身冷汗,随着几声电话铃,又传来了某处长的电话:你的银行账户将被冻结,经调查知道你是无辜受害者,按政策和办案的纪律有关规定,你有责任和义务配合我们破案。之后,某处长问章某银行中有多少存款。章某想自己的钱不能被无故冻结,没有多想便说10万元。某处长表示,要解冻,必须向厅领导请示。见队长、某某处长如此负责任,章某不仅相信,甚至差不多感动得要掉下眼泪。过了一会,章某接到一名自称公安厅领导的电话说,案件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章某的账户可以解冻,但要先将所有存款存到“国库”,以便破案,并要求章某一定要快。章某对厅领导的话深信不疑,立即赶到银行将10万元人民币汇入公安厅领导提供的国库账号内。
转账后,章小姐感觉如释重负。但平静下来后,章小姐突然注意到转账单上的收款人是“刘某”!。堂堂的“国库”的账号,收款人怎么是个人姓名?章小姐立即拨打自称公安厅领导的电话,听到的是忙音。随后,章小姐逐一拨打所谓的刑侦支队队长、某某处长和邮局人员的号码,不是忙音就是无人接。这时,章小姐才知道自己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搞蒙,以致失神间完全被骗了……
骚扰电话短信让人不堪其扰
近月来,对于力先生来说,很怕的一件事就是听到手机铃声响。
力先生对记者说,当然,他最烦的不是手机铃声,而是陌生者推荐股票的骗人电话,电话大多数是上海和深圳的,说哪支股票要重组,如果买进,肯定是涨停……电话每天都打给他,少则十个,多则三十多个,弄得他一听见手机响头就疼。力先生气愤不已地说:简直莫名其妙,这些外地人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象力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
江小姐最近不胜其烦,其原因就是不停地受到骗子电话干扰,内容从“免费赠送手机”到“推销名贵化妆品”,五花八门。骗子不仅能说出江小姐的姓名以及通讯地址等信息,甚至可以说出江小姐什么时间在某网站买了什么。当江小姐询问“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这些详细信息的”时,对方回答说:“这,你就没必要费心了。我们是某某网购中心,不管是谁,只要在网店或者电视购物上买东西,留下的信息都会汇总到我们这里。”
这几天,李先生很困惑。困惑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车,也不会驾驶,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收到了一条注明他车牌和名字、要求按规定时间缴纳交通违法罚款的短信。姓名是对的,手机号码也不错,但这些信息应该只有有关部门才能掌握,这些个人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泄露的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家住黄金路的闵老师说:骗子太猖獗了,昨天早上一个电话打到家里来,说法院有我的传票,是信用卡恶性透支。我说自己从来没有没有办过什么信用卡,对方一听,立即挂了。下午,我对面的邻居又接到另一个电话,说他家电话被别的电话绑定欠费几千,要他火速汇钱到某某账号。更离奇的是,几分钟后,又有一个外地的号码打给他说,他在大学读书的孩子出车祸了,现在正住院抢救,要赶快汇钱到某某医院的账号,否则生命难保。闵老师告诉记者,他的这位邻居根本没有孩子在外地读大学,他的孩子早就大学毕业了。
以上案例,在我们身旁时常发生。
“您好,是王先生吗?我是之前同您联系的XX公司黄小姐,您的车子是否需要参与我们公司的投保呢?”
“李小姐,您的孩子要参加美术班吗,我们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罗女士,你好,我的银行卡已经变换了,请将钱汇到……”
每天,莫名而来的各种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连番上阵,简直让人不堪其扰,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打击骗子。”闵先生如是说。
个人信息是被谁泄露的?
在一个推崇隐私保护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我们自认为“隐私”的个人信息,是被谁泄露的?
省社科院的曾先生对记者分析说,当今,我们需要填写的情况很多,办银行卡、购买商品房等。在填写个人基本信息时,虽然对方会一再表示‘保证其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然而,这种承诺因为无法被监督,因此也就无法落实,加上有些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使得所谓的保密协议和条款如同一纸空文。
如何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有关人士指出,由于正处于信息社会,消费者无法知道信息是在哪个环节被泄露的。2009年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确定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首次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范畴,规定要追究泄露、窃取和售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但刑法未明确该罪的具体界定标准,譬如犯罪主体除“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外,还存在着如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汽车厂商、宾馆酒店、会计师事务所等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和单位。国家需要完善立法,执法部门需要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监管措施,同时也需要建立行业诚信。
这位人士举例说,他在调查此类问题时发现,诈骗者之所以肆无忌惮敢用手机发短信并留下自己的银行账号,是因为身份证并不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如果手机用户手机中显示了一条让你打钱到某一账号的短信发现被骗报案,警方即使找到原卡的身份证主人,其并不是骗子本人。为什么?骗子废掉这张暴露的银行卡后,会再使用其他卡诈骗,因为骗子知道,银行卡发行量的大小意味着客户量的多少,决定着银行的行业地位,发卡量越大,银行在各种自动缴费业务上挣到的钱就越多。相当多的银行都对每个网点的发卡数量有考核,直接和收入挂钩。正因为如此,很多柜员不会很认真甄别身份证上的照片。因此,杜绝信息诈骗,可能需要从行业的自律做起,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以阻断涉及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信息来源。
不能轻易相信陌生电话
如同这位人士所言,记者上网了解到,某媒体通过骗子QQ号码,以购买楼盘业主名单的名义联系上一位昵称为“小李”的卖主。这个卖主掌握的个人信息资料,数量之大令他咋舌。
“你想得到的,我基本上都有。”小李说,“信托名单、企业通讯录、银行内部通讯录也都有。银行内部通讯录是全国的,上海、北京、杭州、广东这边比较全。企业通讯录有全国的,大城市基本上有。信托客户四川肯定有,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都有。大点的城市高端资料都会有。”
个人信息不知道是被谁泄露的,意味着我们个人信息的极为不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难处和尴尬。
如何尽可能少地防范个人信息被盗?
5月6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省政协委员彭苏感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太多了,买房装修、报名考试等等,防不胜防。而买卖的途径也很多,打击难度很大。今年初,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026名,破获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651起,打掉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实施犯罪的团伙263个,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近10亿条,破获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电信诈骗、非法调查等犯罪案件上万起。彭委员指出,此类犯罪活动的作案方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一些部门和行业从业人员把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非法提供给他人;二是获取信息的不法分子在网上建立数据交易平台,出售信息牟取暴利;三是各类犯罪团伙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从任意泄露、买卖个人信息,到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甚至人身攻击,不仅危害了信息安全,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困扰。
手机用户持有者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彭委员认为,虽然这在当下成了一个难题,但对陌生者来电要提高警惕,哪怕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等,也不能轻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