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09-07-23


让农村群众长期喝上安全卫生水

——省政协人资环委赴毕节视察侧记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尤其离不开安全卫生水。相比较城市,农村在饮用卫生水方面受诸多限制。为让农村群众长期喝上安全健康水,近日,由省政协副主席刘鸿庥带队的省政协人资环委视察组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到毕节地区视察。

农村安全饮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贫困山区省份,由于多种原因,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从而使我省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自“九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有水喝的问题,实现了第一步跨越。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对饮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国家和省里近年来又共同安排了大量资金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7月13日,视察组在贵阳听取了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的有关情况介绍后,于14日至16日,冒着酷暑,在金沙县禹谟镇禹谟村、五堰村、长坝乡堰沟村查看了已建或正在修建农的几个饮水工程后,又深入到毕节市朱昌镇、燕子口镇、亮岩镇等地,视察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
  “过去花钱请人挑水,水不烧开喝了肚子痛,水烧开后又有许多水锅巴,如今,家里水龙头一打开,就能喝上干干净净的水了,感谢党和政府……”在毕节朱昌镇的街上,一位农村大嫂情不自禁地说到。
  几天来,视察组了解到,毕节地区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贫困山区,山峰陡峭,河谷深切,特有的地形、地貌,导致农村人畜饮水相当困难。相当部分农村群众靠住地附近的井泉、小水塘、溪沟为水源,靠人挑马驮的方式来解决饮水问题。近年来,因使用化肥等,又导致一些水体水质恶化,使得原饮用水源已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毕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工程性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十分困难,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居住在含煤丰富区域,氟超标等水质型饮水不安全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让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对此,毕节地区、行署及其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近年来多方面的努力,累计完成工程总投资54573元,其中完成中央补助资金238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0911万元,地区配套资金2331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17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5282万元,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57处(片)。
  视察组认为,作为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的试点,毕节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这是与领导重视,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依托水源,集中解决,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等分不开的。如,毕节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自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始启动实施以来,每年均把其列为要办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行署专员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专员任副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环保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各县(市、区)政府也按地区模式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对辖区内饮水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除此,还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分片负责制、情况通报制、不定期巡查制等制度,使得整个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达到规范运作、快速推进的效果。

合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

  视察组通过视察得知,针对农村饮水水源一般比较分散的情况,毕节地区及其有关部门因地制宜,一是尽量寻找大水源,二是开发利用地下水,三是对确实没有水源和地下水的地区,采取了水窖等形式分散解决。通过大力实施以乡镇供水向周边农村辐射为主的饮水安全工程,既扩大了规模,又便于集中管理,为工程可持续运行打下基础,逐步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合理架构。           
  毕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减少了劳动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据初步估算,毕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每年最低可节约1.8亿个背担水的劳动力,按每个劳动力5元计,劳动力价值达9亿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大力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受益地区群众吃远水,吃脏水的历史,提高了用水标准和水的卫生程度,改变了受益区群众的卫生习惯,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受益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农民群众普遍降低了发病率。
  视察组认为,毕节地区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力度大等多种困难下,就如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效果佳,出精品,出经验等非常难得,因此,要进一步全力推进。
  对于毕节地区351万人只有240万人列入国家解决规划,还有111万人未列入国家规划;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成本高,国家补助低;技术人员不足,影响了工程实施和后续管护等困难和问题,视察组成员勇于建言献策。

让农村群众现在满意永远满意

  省政协委员刘齐明说,几天来的视察,感受很深,其他的不想多讲,只是有几点建议:一、小水窖怎么能保障水的卫生安全,要明确;二、管护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怎么做,国家投入只有一次性,现在的水每吨收取1.50—1.60元,要想到想到如何维护;三、安全饮水规划要与其他规划结合起来,长远入手;四、可以采用公司化的运作,小水厂也要考虑定期解决问题,因为水质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梁宁委员指出,通过几天来的视察,看到农村老百姓的饮水,有了很大变化。但对于取水的水源,要引起重视,对于地下水,地表水,要划地域区域,将之作为长期的饮水源。如果有工矿等,要查明来源,特别要查明有无重金属的污染,就农村安全饮水来说,重金属的污染是最可怕的。煤矿含铁锰,要注意,另外,农村目前缺少水质分析设施,要为之解决提供简易的水质分析设施器具。
  杨正德等委员认为,集中供水点,有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毕节有351万人口要饮水,因此,应该把这当成产业来做。管理部门除了做好服务和管理外,要成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员,这样就会做好对水的采集、监测,如果有投毒等发生,就有对策。在管护上,除了水厂的人员外,可考虑村民自治。
  夏焕柏、卢蕴辉等委员认为,看到农村饮水的改善,很高兴,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建议在供水上要降低成本,水厂的泵要几十万,如果坏了,凭农村水厂的自身条件,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因此要建立维修基金,毕节目前有许许多多的水厂,设备几千万,建立维修基金非常必要。另外。要严格实行守护制度,对村民要经常进行水法教育,不仅要管护,还要有社会监督,这样才利于水厂的健康发展。另外,要整合资金,水质监测,目前只是水厂一家,很不够,因此下一步在规划时,在管护上,要先做好规划,不要像贵阳的“两湖”出问题了才规划。水质监测如果水利、环保和卫生部门一起管理,就会有有用的多。
  郭万泉、戴新春等委员说,要加强宣传力度,选择一些典型做宣传,如果能引来水利、农办和综合开发资金,就可以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对水的开采,必须注意环境的影响,要做到统筹开发,在开发后的集中式供水,要有一个应急方案,认真做到防患于未来。
  就其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刘鸿庥最后强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全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不易,一定要做好管护工作,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发扬好的工作作风,整合力量,重视管护,建立长效,在下一步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上,再创新的好经验,让老百姓现在满意,将来满意,永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