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在黔东南州政协试点开展“院坝协商”系列报道之三
激活基层政协协商“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平等协商、凝聚共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
行走在施秉县黄琴村、地坝村、翁西村等试点开展“院坝协商”的苗乡侗寨,推行基层民主协商的宣传标语不时映入眼帘;《调研走访制度》《议事纪律》《院坝协商工作制度》等协商工作机制亦挂牌上墙,让村头寨尾、屋前院坝、田间地头弥散着共议共治共享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我们不断培育和发展平等有序、真诚包容的协商文化,着力打造‘有事好商量·搭建连心桥’固定标识,建设协商文化墙、文化专栏、议事长廊及悬挂宣传横幅等,让政协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政协就在身边。”新任施秉县政协主席邰文福说。
培育协商文化、提高协商质量、打响协商品牌,伴随着政协职能、政协文化、政协委员履职延伸到基层,独具黔东南地域特色的“院坝协商”,正为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助力。
让委员“当家作主”
“作为企业委员,以前除了参加一些调研视察活动,很多时候就是给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想不到开展‘院坝协商’后,我们可以自己下基层、议民生、办实事!”黔东南州、施秉县两级政协委员宋承阳的另一个身份,是该县万家乐涂料厂负责人。提起近半年参与“院坝协商”的经历,他颇显激动。
在黄琴村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治理红白喜事规范办理“院坝协商”过程中,宋承阳与另一位施秉县政协委员张庭栋,利用本地人熟悉村情村貌的优势,先期深入走村串户“不下20次”,为事后制定实施《黄琴村操办红白喜事暂行办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是隔壁村人,企业也建在附近,跟村民们都是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好说话、好办事。”张庭栋说,这种便利为“院坝协商”成功开展及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
怎样激发政协委员在“院坝协商”中的主体活力?黔东南州政协主席潘玉凤认为,必须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中心环节,加强对委员、界别的引导,积极组织委员参加一线协商活动,建立委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促进委员与基层群众加强联系、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党政决策的意见、建议,更好发挥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协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力推政协委员下沉、委员履职延伸到基层,来自施秉县、黔东南州政协的两组数据可为实证:目前,全县12名住施秉的州政协委员、126名县政协委员均下沉到8个乡镇、76个村(社区),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委(办)主任分别联系乡镇(街道),组织、主导及主持“院坝协商”试点工作;在全州政协开展的127次协商中,召集和参与协商的州、县政协委员达1000余人次,参与协商的议题关联人员及群众达3400余人次。
此举在打通基层民主协商“最后一公里”之时,亦使委员的归属感、存在感明显增强,履职能力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参加‘院坝协商’蛮考验人的。”宋承阳说。家中有多名党员的他,与乡亲促膝长谈时常讲党史故事,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携手创造美好生活。“后来他们主动讲,要把抵制滥办酒席、礼金攀高节约的钱,拿来发展农业产业和家庭经济。”
促基层“共议共治”
“孩子入园的事,终于不用操心了!就算读不成公办园,也可以读普惠园,反正保教费相差不大。”听了凯里市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回应发言,市民杨佳佳如是说。
这是今年7月中旬,凯里市政协在该市第三幼儿园召开城区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院坝协商会的一幕。作为参会群众代表,杨佳佳与市政协主席巫贵生,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陆红及1名副市长、5名市政协副主席围坐一起,见证了一场“最富人情味、令人终生难忘”的协商。
此景背后,得益于凯里市政协下了一番功夫——组织政协委员按“未调研不协商”原则,到市教育局了解今年秋季学期全市符合入园的幼儿数量、公办幼儿园容纳数,再深入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核实辖区符合入园幼儿数量,并在小区随机入户了解市民对幼儿入园的需求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后,提出了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科学规划城区幼儿园布局及建设、强化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等意见建议。
接地气的举措将民主协商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乡村大院,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在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县政协就原白塘小学校舍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展“院坝协商”,使闲置资产得以再利用……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村镇,大量民生民事需要协商解决。而县级政协作为各级政协组织中最基层的组织,大量工作直面老百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更密切。”黔东南州政协研究室主任罗应滔认为,“院坝协商”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两者现实需求,成为推动基层民主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序衔接的有效手段。
“‘院坝协商’是应势而生的。我们尝试搭建基层民主协商平台,畅通政协委员与基层群众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县级政协在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助推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协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潘玉凤在全州“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推进会上说。
基于实践经验,巫贵生表示,“院坝协商”正逐渐成为市民认识政协、了解政协的重要窗口,成为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成为市委、市政府联系服务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的“连心桥”,为群众解决了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真协商“就在身边”
“以前,我只听说政协是喝茶看报的地方,也不清楚政协委员是什么人物。院坝协商会在村里召开后,才晓得原来他们是来商量谋发展,为我们做好事、办实事的。”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一名种植户似懂非懂地说。
作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之一,牛大场镇是远近闻名的“太子参之乡”,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太子参。不久前,施秉县政协主席会议邀请县农业农村局、镇政府分管负责人与当地中药材协会会长、种植大户、经销商等开展“院坝协商”,针对全镇中药材种植近30年发展积累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获县委书记、县长签批意见。受益于此,该种植户今年有望增收数万元。
一场院坝会,架起“连心桥”。政协组织通过院坝协商会,把民主协商搬到基层、搬到群众身边,在一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推动困难和问题解决,起到了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群众满意的作用。反之,广大农村乡风文明、万千群众精神振奋,对政协组织的认识、理解也不一样了,政协工作氛围更显活跃——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看到县级政协发生的一大可喜变化。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协商成果反馈、基层协商常态化等工作机制,采取召开协商成果落实情况通报会、书面反馈、上门走访等方式向相关人员反馈,探索形成“党委领导、政协主推、委员主体、部门参与、各界配合、整体联动”的基层协商工作格局,增强各方对“院坝协商”工作的认可度,政协影响力得以相应扩大。
每次“院坝协商”结束,随着党政部门积极回应,协商成果落地有声,每份特殊的成绩单都赢得了众多群众点赞。
发展基层民主协商永远在路上。“下步,各县(市)政协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切实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坚持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大力培育有利于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商文化,打造群众欢迎、党政满意,富有时代特征、政协特色、黔东南特点的履职品牌,让社会公众知晓‘院坝协商’,让‘院坝协商’工作刷爆‘朋友圈’,成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潘玉凤在前述推进会上说。
◆记者手记◆
政协离得很近 协商就在身边
何为人民民主之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重要论断,为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而契合发展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实需求的“院坝协商”,无疑是应时、应势而生的鲜活载体。
黔东南州政协结合群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态特点,以院坝会为重要载体,重点围绕“院坝协商”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形成制度,使之渐成群众认识政协、了解政协的重要窗口,渐成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渐成党政联系服务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的“连心桥”,促进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当一次次“院坝协商”落户城乡的街角巷尾、村头寨尾、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将政协委员、基层组织、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群众汇聚一堂,建起干群之间、政社之间、政企之间、部门之间的民主沟通平台,推动协商民主在基层广泛多层开展,使“有事好商量”蔚然成风。人们不难欣喜地看到,委员履职热情高涨,基层政协活力涌现,苗乡侗寨生机盎然。
只是开始,仍在路上。“院坝协商”是心系群众身边事、破题基层治理难的好机制,是搭建党群“连心桥”、画出社会“同心圆”的好路径。相信在先行探路者的努力下,公众会看到越来越多内涵更丰富、成效更凸显,更具时代特征、政协特色、地域特点的“院坝协商”品牌立于多彩贵州大地,并终将受惠于此。
“有事好商量”的政协协商文化,在锦绣黔东南的苗乡侗寨随处可见、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