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358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07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加强南极环境保护

——访全国政协委员谢晓尧

□本报记者 杨 华

  刚参加完南极科考之旅归来的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在南极收获的不仅是科考的经历,据记者了解,他今年参加全国“两会”专门带来了一份有关加强南极科考站减少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的提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谢晓尧委员说,南极长城科考站每天24小时就靠一台128千瓦的发电机来提供整个科考站的正常的运转,它是一个站的心脏,一停电整个战就瘫痪了。就是说每年科考站大概要消耗200顿柴油,还需要少量的汽油、液化气等。这些燃料主要用于发电、取暖、运输机械等。每两年雪龙号到科考站一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送400顿柴油到科考站,保证科考站两年的燃油需求。随着时间的增长,科考站燃油所造成的排放对南极的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

  目前,南极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几十个常年考察站和一百多个夏季科学考察站。其中中国已在南极建立了两个常年站和两个夏季站。近30年来,中国已有数千名科学家涉足南极洲,有近百名科学家及工作人员常年驻扎在南极。

  谢晓尧委员认为,随着人类对南极考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南极进行科考活动,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常规能源所引起的排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在南极大陆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南极的合理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所以他的提案,只希望在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来发电。

  谢晓尧委员说,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目前各南极考察国都十分关注能源消耗情况,并在寻求能源有效利用的方法,积极探索新型能源的应用。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的风、光电站具有代表性。甚至最近新建成的韩国南极科考站也使用了新型清洁能源进行能源供应。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是负责任的一个表率,在南极环境保护方面尽量做到最好。

  谢晓尧委员说,南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完全适合南极科考站对能源的需求,为保护南极环境,开发利用南极可再生能源,保持南极科考活动可持续发展,亟须得到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谢晓尧委员建议,建立风-光-柴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行之有效,可大大减少柴油燃烧所造成排放,对南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制定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保证供电系统能量供需平衡:优先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当风能和太阳能不足时,根据蓄电池容量和负载端用电情况,开启柴油发电机进行补充,保证科考站全年用电。

  从过去提案的目光只聚集贵州,到如今能够放眼全球,提出类似有关环境保护提案,体现贵州人的视野更广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