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帅 文
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表明了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态度。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给民营经济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支撑之一,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全省面临在2015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转入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历史时期,更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增强全省民营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现就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谈几点建议。
一、狠抓政策落实,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落实政策,规范政府行为。要全面落实政策措施,破除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梳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要及时废除,细化优化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措施,确保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媒体对社会公众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组织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培训资料。建立中小企业数据中心,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大力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及时发布最新科技发展信息,并实现网上业务咨询和受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可定期召开有行业组织参加的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促进民营企业家代表与党委、政府的沟通。组织有关单位加强民营企业走访与调研,定期分析民营企业反映问题中涉及在行政法规、政策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着力抓好解决,促进政府与企业的良好沟通交流。
二、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作了很多努力,实际情况也得到切实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现象。要强化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执法检查报批制的执行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强化对各县(市、区、特区)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建立完善有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畅通沟通渠道,建立督促落实和反馈机制,真正让民营企业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敢说,说了又不怕”,让有关职能部门接到投诉时“敢管,管了能有效”。
三、加强服务引导,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绩效
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助力民营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提高人力资本使用绩效;建立经理人才数据库、民营经济人才信息库,鼓励创建猎头公司等高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由行业组织牵头成立人才中介机构,有针对性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强化市、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重点构建融资担保、企业人才培养、代理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继续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加快企业规模扩张,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综合实力。推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财政对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组建中小企业技术联盟,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贵州制造”市场占有率。创造一批全省名牌、中国名牌、国际品牌,提高企业经营的成效,提升贵州制造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四、创新融资手段,突破融资瓶颈,助推民营经济腾飞
目前,“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烦恼,在这样形式下,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不断加快融资体制改革,缓解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帮助民营企业突破瓶颈,实现腾飞。要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流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融资提供第三方担保。成立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进一步缓解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级体系和符合市场原则的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及奖励机制,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开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制度,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放大担保的效益和担保倍数,间接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五、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壮大民营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当前,要坚持集群发展,着力壮大民营产业集群,引进龙头企业,做好园区规划,实施示范工程,放大集群效应。立足全省现有的产业园区建设实际,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为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百亿企业、千亿集团和千亿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努力放大集群效应。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中共贵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