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正文 发布时间:2006-10-27


看民意论干部职务升降去留

□沈小平  

  在今年省、市、县党委集中换届考察工作中,各地在“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这两个环节基础上,引入“民意调查”内容,以在来自基层的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并采取入户调查、政府网站评议等方法,深入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调查结果以群众的认可度来体现,并作为领导干部职务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看得准不准,先让群众评一评、审一审,它有利于扩大识人选人视野,是确保把人看准看真的重要方法。目前,在民主推荐和干部考察谈话等环节上,参与的主要对象多为本地区、本单位的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他们和被推荐者之间大多是同级或是上下级,有着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真正最有发言权的普通党员群众仍然是“局外人”。由于参与民主推荐的党员、群众“官员”化,党员、群众参与面狭窄,所谓的“民意”,仍然是“官意”,影响了民主推荐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据某省问卷调查,65.48%的人认为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避免干部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因为一个干部现实表现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拓宽干部考评渠道,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把评判政绩大小、优劣的权利交给群众,更多更广泛地征询民意、体察民心,把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考评和任用中的失误,避免在用人问题上产生错误的导向。民意调查是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干部考评中群众缺位的一种方式。
  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干部考核的手段,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无疑可以淡化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唯GDP至上情结,淡化大干快上“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冲动,有助于提醒地方政府更多地去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引导干部切切实实地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