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6期 本期381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16

光影里的爱国情怀


编者按:

日月更迭,光影流转。银幕内外,爱国情怀始终是影视艺术中最深沉、最动人的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守护民族记忆,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热血激昂的战争史诗,还是平凡人物的家国故事,抑或是惨痛的历史创伤,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真相,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警示我们铭记来时路,珍视今日和平,更激励我们为未来奋斗。爱国,不仅是口号,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责任与信仰。让我们透过镜头,感受这份情怀,在光影交织中,守护历史,照亮复兴征程。



《南京照相馆》:快门与枪声中的记忆显影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在《南京照相馆》幽暗的放映厅里,银幕上泛黄的相纸正缓慢显影。当1937年南京城的最后一张照片在暗红色药水中浮现,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抗战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记忆如何被制造、篡改与争夺的隐喻之作。照相馆老板颤抖的手,不仅是在冲洗底片,更是在为整个民族冲洗一段绝不允许褪色的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镜头对准1937年南京城内一家普通照相馆,讲述这座城市在抗战年代的苦难、抗争与重生。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像作品,更是一则关于记忆、抗争与民族精神的深刻寓言。观影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黑白胶片上定格的瞬间,仿佛穿透时空,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所有以大屠杀为题材的作品,都要面对阿多诺那句著名的评判:“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此前,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像创作,多以宏观视角铺展战争全景,或以标志性事件为核心展现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南京照相馆》则另辟蹊径,以一家照相馆的微观叙事来折射这段血色历史。

电影通过双线叙事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真相:一方面,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奉命用镜头记录战场,其拍摄的影像本是为战争宣传服务,却阴差阳错地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另一方面,一群躲避战火的平民在吉祥照相馆被迫为伊藤冲洗底片,当他们发现这些照片记录的并非所谓“战果”,而是日军屠城的血腥证据时,原本只求苟全性命的普通人,最终选择以生命为代价保存这些底片,让历史的真相穿透黑暗,为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见证。

影片以照片为叙事载体,通过影像的变迁展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创伤。战争前,照相馆的墙上挂满普通人的笑脸:新婚夫妇羞涩的浅笑、孩童天真的憨态、全家福团圆的暖意……这些影像记录着南京城曾经的烟火气,定格了老百姓平凡的幸福;日军攻占南京后,照片沦为暴力机器的附庸,成为侵略者美化战争、操控舆论的工具,记载着侵略者不仅屠戮生命,更试图篡改记忆的种种罪行。这种从个体记忆切入的叙事策略,让观众直视那些被战争撕裂的笑脸与日军无法被原谅的暴行,也让这一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具象的生命体验,在快门开合的瞬间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外,影片在对人性的深度探寻上给出了独特的艺术呈现。邮差阿昌最初胆小且慌乱,演员毓秀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电影梦,日军翻译为求生路的卑躬屈膝,照相馆老板老金试图带着家人通过藏身地窖躲避战争……这群小人物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战时众生相的立体图景。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却在关键时刻都选择了抗争与牺牲。这种转变绝非偶然的冲动,而是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自然觉醒。这些小人物的牺牲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其“非史诗性”的特质。正如老金用身体护住底片时,他想的不是青史留名,而是不能让相纸上的血泪被雨水冲淡。他们没有留下豪言壮语,甚至多数人的名字都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但正是这种沉默的、日常的抗争精神,构成了民族精神最珍贵的金石档案。它比任何史书都更准确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性格,如同黑暗中的点点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恒火炬。

电影中,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也改编自真实历史。日军当年用从海外各个占领地掠夺的370多块城砖建造了“八纮一宇”塔,其中从中国掠夺的有200多块,从南京掠夺的有4块。

“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年轻一代。”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绝非一日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影片最后,当“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字幕浮现,在场所有观众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它是对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亡灵的告慰: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更是对所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人们的誓言:新时代的我们,必须以自强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

放映结束,灯光亮起,邻座有几个观众约定一起去一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或许就是《南京照相馆》最珍贵的馈赠——让银幕上的记忆转化为现实中的纪念实践。

走出影院,城市中灯火通明、霓虹闪烁。想起之前在豆瓣看到的一条《南京照相馆》影评——“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当80年前的枪声渐渐远去,《南京照相馆》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忆需要不断被唤醒,否则就会被时间冲淡。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积贫积弱之国,但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警醒,因为历史的悲剧往往始于记忆的断裂。我们虽然生于和平年代,但更要担负起让那些定格在胶片上的呐喊,永远保持显影鲜活状态的责任。因为只有铭记过去,痛苦才不会重演;只有真相被看见,和平才有真正的基石。

历史不会褪色,记忆永远显影。


5199-4-1.jpg

 电影《南京照相馆》剧照



爱国精神与时代交响


——评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


□唐源茂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描绘的正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今年8月,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摄制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热播。该片以其电影化的叙事和扎实的史料,全景式呈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


危局中的抉择:海防与塞防之争


19世纪70年代,晚清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并存。新君年幼继位,国家根基不稳,新疆遭强敌入侵,万里海疆同时告急,可谓危机四伏。朝堂之上,大臣们就“海防”与“塞防”的优先性展开了激烈争论。左宗棠深知新疆作为西北屏障,关乎国运,他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新疆局势更为急切,必须先收复新疆。

左宗棠基于对国家战略全局的深刻洞察,不顾自身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坚持收复新疆,这份担当和远见令人钦佩。他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遵旨统筹全局折》中的慷慨陈辞,展现出他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守护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艰苦的收复征程:民族团结与军事谋略


在民族团结上,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深刻诠释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在军事行动上,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他率领的清军,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到南疆的达坂城、吐鲁番等要地,一路势如破竹,斩杀敌军,收复失地,解救民众。纪录片通过4K超清摄影与场景重建技术,还原了“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决战”“舆榇出征 收复伊犁”等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特别是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历史场景,震撼人心——他以必死的决心,向侵略者表明了中国收复失地的坚定意志。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一座精神丰碑。


治理与发展新疆:长远眼光与民族融合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没有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他深知要想真正稳固新疆,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发展。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新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经济上,他引雪水、筑沟渠,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让干涸的土地重现生机;砸毁毒害百姓的罂粟田,改种棉花,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文化上,他建起23所义塾,让汉、维、回各族孩童共读诗书,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还率领军民栽种26万株杨柳,“左公柳”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更象征着他治理新疆的决心和功绩。此外,左宗棠临终前力促新疆设省,将这片土地永久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使新疆与中原的血脉联系更加紧密。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边防,更从法理上确立了新疆作为不可分割的华夏疆域的历史地位。


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复兴:历史的启示


《左宗棠收复新疆》采用电影化叙事手法,开拓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新境界。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回顾一段历史,更是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洗礼。左宗棠在危局中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此时,更需要弘扬左宗棠等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当精神——有大局意识,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路径;有民族融合和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爱国主义教育纪录片带来的深刻启迪。


5199-4-3.jpg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731》:血泪中闪耀的民族魂


□赵财喵


电影开场,密集的跳蚤如黑雨般扑向银幕,仿佛直接坠落在我的皮肤上,令人头皮发麻。随着镜头推进,我才明白,跳蚤真正落下的地方并非镜头,而是受害者的身体。散播跳蚤只是开始,随后日军的暴行给中国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电影《731》呈现的绝非一段单纯的历史,而是一道满含血与泪的民族伤痕。

《731》在今年9月18日上映,首日便收获超3亿元票房,并打破了我国两项影史纪录。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含有“731”元素的影片,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影片聚焦日本关东军驻满洲731部队的罪行,讲述他们的“夜樱计划”打着“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幌子,进行骇人听闻的细菌实验的故事,而其中活体实验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

电影中,百姓们被囚禁在贴着白瓷砖的干净房间里,吃着饥荒年代罕见的白面馒头和新鲜水果,这表面的“天堂”,实则是精心伪装的屠宰场。日军731部队在这里实施的活体解剖、冷冻实验、压力实验、辐射实验和医学实验等,是对生命的极端摧残,令人发指。唯有健康的人被细菌感染、折磨至面目全非后,得出的实验数据才最为准确。于是,银幕上浮现出一帧帧地狱般的画面——被细菌感染后溃烂的躯体、冻僵后敲碎的肢体、灼烧至焦黑的皮肤……

731部队的成员不仅将人体实验作为日常谈资,甚至将人头盖骨作为艺术品随意彩绘。无辜百姓在他们眼中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仅有编号的“马路大”——日语中意为“原木”,即可供研究的消耗品。而日军的长官对实验动物同情、对人类受害者冷漠的情节,更是如利刃般精准刺穿军国主义伪善的面目,将日军“文明”掩盖下的野蛮和残忍揭露得淋漓尽致。

除了描述731部队带给中国同胞的肉体折磨外,影片的导演还用象征手法揭示了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毒害。樱花烙印,这个意象在本片中反复出现——和731部队有关的日本女性,脖子上都会有樱花烙印。这些女性在731部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用童声念着“健康换取自由”,欺骗中国民众当活体实验材料的女童;有扮演“日中亲善”,麻痹中国人放弃抵抗的艺妓;还有一边鞠躬一边杀人的日本女军官。临近最后谜底揭晓,每一个中国孕妇被活体解剖后,幸存女婴的脖子上就会被烙上樱花烙印。日本人对这些孩子进行奴化教育,让她们忘记自己的民族,反而去残害自己的同胞,以华制华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最让人意难平的是731的首要战犯石井四郎并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还把这些女孩带到了日本。

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黑暗令人窒息,然而,在这黑暗中,亦有普通人能挺身而出,为众人捧起一束光,照亮前路。

影片中,投机取巧的王永章在见识日军虚伪的面孔后,毅然承担起带领众人越狱的责任。虽然前方希望渺茫,但他深知只要有一丝微光,便值得拼尽全力。而多年后,亲身经历的士兵站出来作证,记者为搜集证据奔走,细菌研究学者制作纪录片揭开真相,作家出书发声,受害者后人将受害者的名字刻于碑上,警惕历史被遗忘……

影片通过把握“艺术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辩证关系,提醒我们莫忘来时路、莫失民族魂,诠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深刻内涵。我们铭记每一个被剥夺的名字,每一段被撕裂的人生,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前行的坐标。唯有承认历史真相,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唯有直面黑暗,才能让未来不再有战火与苦难,而是充满平凡温暖的人间烟火——有晨光中的炊烟,有暮色里的笑语,有每个生命本该享有的尊严与安宁。


5199-4-2.jpg

 电影《731》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