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81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16

抗战时期的威宁记忆


□苏介华


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在抗战的烽烟里成了西南大后方的一处交通枢纽,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

修筑川滇公路威宁段支援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由于日军对滇缅公路的轰炸,迫于战局急需,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决定修筑川滇公路。贵州省政府拨付大洋130万元,征调威宁(含现赫章县)等10个县的5万民工修筑川滇公路威宁段,从毕节七星关大桥西端修至威宁杉木箐,总长200多公里的路基;调贵阳及其他55个县的石工共14万人修桥涵。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到1939年8月,川滇公路正式通车。由此,川滇公路威宁段如一条蜿蜒的生命线,昼夜吞吐着军需物资与流亡人群。在当时贫穷落后、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工具落后的条件下,十几万人民群众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筑路工地上,为建成抗战通道出工出力,流血流汗。

1942年,威宁至昭通的公路也建成通车,从滇缅公路进来的大批抗战物资经过威宁运往内地,部队也源源不断地经过威宁开赴抗日前线,诸多军事单位如军委会后勤部威宁军事参谋室等长驻威宁。

如今,川滇公路改为326国道,威昭公路改为356国道,经过多次改造,公路路容路貌全面提升,实现了“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以“公路+旅游+生态”的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威宁儿女积极奔赴抗日前线。抗战期间,有一万多威宁儿女踏上了战场,相当于整整一个师的抗日力量。原驻威宁的黔军第25军第2师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02师,调驻河南光山、经扶、商城开赴淞沪战场,布防于江阴一线。其中,威宁县县长陈怀珍改任102师607团团长。1937年8月率领607团威宁子弟兵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团第1军第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乘装甲汽艇、橡皮艇20艘猛攻第1师第1团的阵地。陈怀珍当机立断,冒着日寇的弹雨,指挥第2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日军纷纷溃逃,607团因此得到嘉奖。此后,其部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十余日,让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第17军团右翼的安全。1937年12月上旬,其部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938年5月,102师奉命驰援徐州,其所率的304团(1938年12月下旬改编)在商丘下车,为102师的先锋部队,向砀山县挺进,与日军土肥原师团遭遇,血战了两天两夜,为友军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抗日战争期间,威宁还涌现出了马崑、郭建臣、张镇坤、卢嵩岚、聂瑞成等抗日将领。

马崑,回族,威宁秀水镇人,1935年11月任甘肃河南12师34旅旅长,抗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少将副军长兼12师师长,一向以作战勇猛、敢打敢拼闻名。抗战爆发后,他从河南调平津线,参加了台儿庄、娘子关、中条山战役,两次负伤。后任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师师长,1949年12月率部起义,使威宁和平解放,1951年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

郭建臣,威宁金斗镇人,1919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结业后任滇军第5旅第10团团长。1937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第182师第540旅旅长。1938年春,率部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第二阶段战役的作战,在蒲汪、辛庄、后堡等台儿庄外围的防御战中亲临前线指挥。在近一个月的激战中,包括他的一位族弟以及来自威宁兔街乡的排长吕建国在内的数百名官兵为国捐躯。1938年5月14日,日军包围郭建臣部,郭建臣率部突破日军重围转战到了武汉。1939年秋任第1集团军新3军第182师师长。1940年5月,率部赴江西与日军作战,激战数日,攻破日军外围据点。日军入侵越南后,奉命回滇驻防怒江并征集新兵支援远征军,继续抗战……2005年9月3日郭建臣遗属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张镇坤,威宁城关镇人,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毕业后,在国民党新编第25军、第3军、第29军、第78军,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等职。1937年率部抗击日寇,参加了侯马战役等大小战役数十次。在河南任洛阳河防指挥官期间,负责郑州至洛阳段河防,进驻巩县、汜水地区,后负责汜水、枣林沟、吕布城沿线河防,驻在虎牢关。在固守河防的同时,率部主动袭击敌人,多次北渡黄河,向武陟、修武、温县方向频繁出击,快打快撤,并不断改变运动路线和方向,使日军防不胜防,取得了较好的战果。抗战胜利后,在山东王耀武部任少将副师长。

卢嵩岚,彝族,威宁雪山镇人,193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2师特务连连长,参加台儿庄第二阶段战役,荣立二等功。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团长。警卫员刘文科(彝族,威宁龙街镇人)、战地服务团女战士苏志贤(彝族,威宁雪山镇人)等参加了当时的战斗。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国民革命军第60军中,半数以上战士是云贵彝族儿女,其中威宁人有数百名。

聂瑞成,威宁城关镇人,1942年随孙立人将军的远征军部队入缅与日军作战,1943年在印度接受炮兵训练,1944年至1945年再次入缅作战。1950年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大小战役十多次,负伤27处,是参加远征军活着返回家乡为数不多的战士之一。

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迁址威宁。为保障西南后方安全及抗日供给,1940年,国民党将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迁至威宁盐仓镇盐仓村老鸦营。该校由国民党交辎学校交通兵科改建而来,于1936年3月1日成立,1940年桂南会战时遭到日军飞机空袭,损失严重,奉命迁往四川潼南(今属重庆),但因训练教育器材多而繁重,车辆、油料缺乏,不得已于8月迁到湖南洪江。其中战车机械研究班暂设广西全县,而战车工厂筹备处则因川滇公路进出方便而移设威宁盐仓镇盐仓村老鸦营。1941年秋,因与本校相距甚远,学校工厂迁移到湖南洪江。学校迁走后工厂洞口被炸封填埋。现在周边山清水秀,还依稀能看见当年的遗址,洞内石壁上仍可见“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字样。

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上万威宁儿女奔赴沙场,抛头颅、洒热血,舍身赴难,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1939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的将士和死难同胞,贵州省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于卢沟桥事变两周年之际,组织修建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位于今威宁一小校园内)。该标为等边三棱式造型整块青石。2006年7月,该纪念标被列为毕节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点景点。



5199-3-1.jpg

威宁一小校园内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