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6期 本期378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5

守护科普初心 让医疗知识回归纯粹传播


□王恩奎


当白大褂成为流量“战袍”,当科普话术暗藏带货密码,谁来划定那条关乎生命健康的红线?本报近日刊发“依法治理网络涉医乱象”系列报道,揭露了网络“神医”剧本、假医生认证黑灰产、科普变味“暗广”链条以及“网红医生”标准化生产线等问题。乱象纷扰,其本质是医疗专业主义在流量裹挟下的失守——科普的边界日益模糊,职业的伦理渐被侵蚀。(8月13日《法治日报》)

当“喝芹菜汁能降血压”“拍打拉筋治百病”等伪科普在社交平台肆意传播,当专业医疗内容被流量裹挟沦为带货工具,医疗科普的“初心失守”正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陷阱。真正的医疗科普,应如清泉般纯净——以科学为源、以公众需求为向,剥离商业化的杂质与功利性的滤镜,方能守住健康传播的生命线。

医疗科普的纯粹性,始于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位三甲医院医生用动画演示血栓形成原理,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某医学公众号以“解剖图+通俗解读”拆解癌症防治误区,留言区满是“终于看明白了”的感谢。这些成功案例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公众对专业医疗知识的渴求从未改变,只要坚守“把复杂问题讲简单,把专业知识讲通俗” 的初心,科普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反观那些打着“健康养生”旗号的伪科普,或断章取义曲解医学研究,或编造“神医案例”收割焦虑,本质上就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对公众健康的漠视。

医疗科普的异化,往往始于商业化的过度渗透。当科普视频必须植入保健品广告,当健康文章沦为药品带货文案,知识传播的天平便会向利益倾斜。某调查显示,超六成网民曾被“科普带货”误导消费,部分所谓“医学博主”通过夸大病情、制造恐慌推销产品,不仅消耗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更可能延误疾病治疗。不同于普通商业传播,医疗科普承载着生命健康的公共责任,一旦沦为逐利工具,损害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健康认知体系。

守护科普初心,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纯净生态。监管层面应明确科普与商业推广的边界,对虚假医疗信息“零容忍”;平台需建立专业审核机制,让临床医生、医学研究者等“正规军”成为科普主力;而科普创作者更应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底线,将科学性置于传播效果之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所言:“好的医疗科普,要让公众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知”的传递,容不得半点虚假与功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医疗科普的受益者,也应是纯净环境的守护者。当科普回归“传播知识、消除误区、提升素养”的本质,当每一条医疗科普内容都经得起科学检验,公众才能在健康认知道路上不迷路、不踩坑。这或许就是医疗科普最珍贵的初心——用纯粹的知识传递,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