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4期 本期377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07

为孩子种下一粒“勇敢”的种子


——读《廖崩嗒佩合唱团》


□王  华


3.jpg

《廖崩嗒佩合唱团》

肖   勤   著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廖崩嗒佩合唱团》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贵州作家肖勤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一部别具匠心的儿童文学作品。读罢掩卷,我便想起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的“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这一论断。这部作品以深挚的情感和灵动的文笔勾勒出合唱团女孩们的群像,记录了大山女孩在生活磨砺和社会关爱中获得的宝贵成长,用文学的力量守护女孩们的真挚梦想。

可以看得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一部凝聚着爱与希望的佳作。“廖崩嗒佩”是苗语,意为“勇敢女孩”,这一名称既是对这些女孩们最美好的祝愿,也是对这群大山孩子们最生动的注脚。这本书的原型,是贵州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的一群苗族女孩。2023年火爆全国的“村BA”决赛赛场,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苗乡女孩,身着盛装唱响自己作词的“梦想之歌”——《大山的小孩》,一时火爆全网。这个演唱团队,就是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的“廖崩嗒佩合唱团”。作家肖勤被女孩们的故事所感动,于2023年5月深入从江县乡村采风,以这群女孩为原型,通过精心重构和改造,创作了《廖崩嗒佩合唱团》这部小说。此外,小说还将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亦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这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学本身,也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文艺之根是现实生活。老舍曾说,“只有从生活中掏出真东西来,我才能自由地创作。”《廖崩嗒佩合唱团》中的人物之所以生动形象,都是作家对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提炼的结果。为创作这部作品,肖勤走访了榕江、从江的十多个苗乡侗寨,书中凝聚着她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情感。肖勤以合唱团的十几个女孩为原型,以红糯和细糯为两个主要角色,将一群充满活力、勇敢坚强的大山女孩形象进行了逐一刻画。此外,还塑造了老歌师、吴校长、小吉老师、驻村书记等一大群善良的人物群像,他们的深情关爱和守护,让孩子们拥有向上生长的底气和勇气。特别是小说通过细腻绵长的心理刻画,将红糯渴望走出大山却又畏惧失败的矛盾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细糯则有着无所畏惧、渴望读书的莽撞勇气,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本书通过叙述这群女孩的感人故事,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肖勤很善于在小说中表达情感,而她的表达主要通过环境衬托人物,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呈现出来,字里行间,用诗性的语言展现出贵州的生态之美。仅以《廖崩嗒佩合唱团》中对月亮山早晨的描写为例,就能感受到这部小说语言张力所弥散出的苗寨如诗若画的美。比如,“月亮山的晨雾,从清晨六点开始,直到九点才散。美达寨在月亮山的最高峰,从寨子看出去是一望无际的云海”“月亮山的雾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风儿吹化它——风儿像水,能把棉花糖似的雾化开”……这样的语言看似平实质朴,白描淡素的写意,但其意境浑成,散发着强烈的诗韵。还有,“水井倒影里,奶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她老了,还好两个小孙女长大了,就像山半腰的金竹林,竹子老了,但笋子在长”“她的声音是凤凰,是百灵,是河水潺潺流,是月亮慢慢走,是所有小草都醒了,所有小花都开了”,这是描写奶奶和女孩们的歌声的句子。这些语言,质朴却富含哲理,又巧妙地融合当地的自然物象,具有强烈的听觉冲击。这部作品通篇都可以看到一种鲜活灵动的诗意语言,传达出作家的丰富情感,展现出客观真实的生活图景,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从地域文化出发的儿童文学作品,天然地具备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肖勤将自己对贵州苗寨地域文化的理解带到了小说的构建艺术之中,并让这种理解以童年想象的瑰丽复现出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传达了一种朴质敦厚的文化精神。作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饮食、服饰、风俗、民情等元素贯穿始终,展现出一幅贵州民族文化的鲜活图画。

总之,《廖崩嗒佩合唱团》这部儿童本位现实主义力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贵州大山深处苗家人的生活与梦想,堪称当下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也是一本给孩子们的勇气之书、成长之书,相信这部作品会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为孩子们种下一粒“勇敢”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