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377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07

阳明心学的返本与开新


——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采撷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吟


近年来,贵州锚定“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


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


    近日,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在贵阳市举行。此次为期2天的论坛由贵州中华文化学院与香港中华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以“阳明心学:返本开新”为主题,聚焦“回归阳明心学本源、探索当代转化路径、推动全球文化对话”的核心目标,通过“学术研究深化、传播模式创新、实践案例总结”多种形式,探讨传承阳明文化本源、拓展转化运用场景、推动国际文化对话等方面的方法路径。

本次论坛汇聚了近百位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阳明文化研究学者,覆盖港澳台地区文化界、日韩学术机构及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多元主体共研格局。“主旨演讲—龙场论道—实地考察”三位一体的交流形式,既延续了首届论坛“学术为基、文化为脉”的传统,又在“返本”与“开新”的双向维度上实现突破,为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百多年前,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修文龙场驿。居黔三年,贵州的山水没有束缚他,贵州的百姓没有疏远他。面对瘴疠弥漫、语言不通的绝境,王阳明以“居夷处困”之身,勘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千古一瞬。“龙场悟道”,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心灵感悟的“精神觉醒”,更是中华文化一次伟大的“精神突围”。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为引领,大力实施包括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在内的“四大文化工程”。通过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髓的当代价值,贵州在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播下的“心学”种子,正以新的形式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贵州以阳明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让“阳明心学诞生地”这张文化名片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共赏绽放的新时代“思想之花”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次论坛,正是一次共同“看花”绽放的过程。学者们互鉴共进,让阳明心学的思想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也让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阳明心学所蕴含“万物一体”的博大胸怀、“事上磨炼”的实践精神、“致良知”的道德自觉,对于涵养个体心灵、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许正中在致辞中说,贵州是阳明心学的诞生地,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创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圈,更在近代以来成为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耸立起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碑。许正中表示,香港阳明学堂将继续加强贵港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充分挖掘阳明心学的哲学文化,推动其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视频致辞中说,“人”与其他生命的不同就在于能够分辨善恶,所以阳明学提出修心为本,把重点放在“修心”。能够致良知,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根本,也是“知行合一”的根本。他说,阳明心学诞生在明代中期,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期待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阳明心学影响力。

武汉大学国学院原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原会长郭齐勇作为论坛首位主旨演讲者,开篇点题指出,在AI 等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而人的精神价值面临挑战的当下,重新梳理心学脉络、阐释其核心特质、探索其转化路径,不仅关乎中国智慧的传承转化,更对解决全球性精神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返本开新是阳明心学永葆生机的根本路径。返本不是泥古不化,而是重返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重新体认心学的真精神;开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回应时代问题,发展出新的理论形态。”郭齐勇认为,“今天需要结合现代语境,激活‘万物一体’‘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导向方面,我们可以针对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困惑、价值迷失、生态危机等重大问题,开掘心学的解决智慧。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理论挑战,心学也可以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阳明学堂顾问金耀基在主旨演讲中以科技时代为背景,结合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深刻阐述了“求真”之外,“求善”“求美”的教育价值。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以科学及科技为基底的科学文明时代,科学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难以比拟,极大改变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状态。”金耀基同时强调:“但在科学真理之外,还有其他学问。现代大学中,追求生命的学问也应有一席之地。”在他看来,知识具有多维度,既有“求真”的科学知识,也有“求善”“求美”的人文知识。“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生命取向等问题,都需要‘求善’‘求美’的知识来解答。”而儒家讲“仁德”、王阳明讲“致良知”,正是“明明德以求至善”的主观主体性人文知识,为生命学问提供了重要指引。金耀基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学双修的人,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求善”“求美”的人文熏陶,不能只停留在“求真”的知识传授。

“阳明心学,对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有非常大的启发。”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大学校长、阳明学堂顾问李子建在主旨演讲中感慨,“王阳明很注重‘致良知’,‘致良知’实际上是内在的一种道德教育。”他说,“阳明心学强调通过实践和本体认知,达到‘致良知’的境界。‘知行合一’不仅是哲学理念,更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所以,阳明心学对当前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人才内在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李子建表示,阳明心学包容性很强,不仅可以与儒家的不同流派对话,也可以与西方哲学等思想体系进行交流与融合,展现出开放性和现代性。他说,“如当下年轻人生活缺少幸福感,可能源于工作内卷、情绪内耗的问题,可以通过‘心学’来解决。每一个人对时间、家庭、生活的安排,都是一种决定,这种决定背后都有一个目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当我们反思的时候,就是在注重情感的培养,帮助我们控制情绪。”

“阳明心学并非纯粹的知识论,而是关于人如何生活的理由与观念,是探究人的存在本质的学问与学说。人在自我存在过程当中实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核心问题赋予了阳明心学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国际儒联副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董平在主旨演讲上如是说。

在谈及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层意义时,董平提出其包含三重回向:一是回到圣人本怀;二是回归生命自我存在的本真、本质与真实,明晰‘我之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最终领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三是直接回向自我社会本真的现实实践之路。正是这三重回向,改变了“以知识为入圣之途”的传统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在《从价值理想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的主旨演讲中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自我锤炼中创造了共产党人的‘心学’。他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唯物史观根据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不忘初心’的‘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心’,就是人民至上的‘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知行合一中自觉为人民群众担当。”在周丹看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修炼觉性,而且涵养心性,充分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用实际行动回答和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具有全人类的重要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张学智在以《阳明心学的意义与价值新解》为题的主旨演讲中说,对王阳明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是“龙场悟道”。贵州龙场的艰苦环境和特殊遭际给予他重新反省心的诸种含蕴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结合肌理的契机。在龙场之前,他遵照朱子“格物致知”和“涵养用敬”的路径去实践,两次“格竹”的失败表明,他青少年时期的各种实践所追求的“思想开阔、精神自由、活泼无方”与具体格物活动的专一、有规范、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不相符的。特别是他发现,在撑持他渡过难关方面,意志所起的作用比理性更大。所以格物并不是像朱熹所说,以心中的认知能力获取外界事物的理,而是去掉对于本心的遮蔽: “乃知天下事本无可格,其格物之功,只在己身心上做”。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阳明学堂顾问张新民在《思想的突破: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的主旨演讲中说,在精神价值与艺术生活两个领域,阳明心学的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转移风气的历史作用,尤其在世俗艺术生活方面,以“师法本心”即表达“心灵”的存在感悟与生命境界之说为代表,阳明心学的影响尤为巨大。


创造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新价值


  修文阳明洞、玩易窝与贵阳孔学堂——晴日和风下,论坛间隙中,嘉宾学者们兴致勃勃地结伴而行,在这些历史遗迹与人文场馆中追寻王阳明的思想足迹。

   “实地参观王阳明先生悟道的地方,看到‘阳明洞’内外的碑刻都很有内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今天的参观,让我感觉一直在与阳明心学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格外亲切。”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郑泽绵不禁感慨。

    “讲到阳明文化就会想到贵州”,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说。王阳明在贵州行知近三年,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历史痕迹,贵州在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贵州对阳明心学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这一源于黔地的思想瑰宝,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更加深远。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顾久代为发布本届论坛研究成果报告。他在作报告时说,论坛的举办,是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殷切嘱托的具体实践。未来,论坛将继续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推动阳明心学从“学术殿堂”走向“社会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阳明样本”,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阳明力量”。



5164-4-1.jpg

论坛现场


5164-4-2.jpg

论坛现场


5164-4-3.jpg

修文阳明文化园


5164-4-4.jpg

“龙场悟道”处—阳明洞


5164-4-5.jpg

阳明洞外石碑


5164-4-6.jpg

玩易窝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