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院坝”议出“大治理”
——罗甸县政协创新协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白 云
村道整洁无落叶杂物,河道清澈无漂浮淤泥,农家小院蛛网绝迹、禽畜圈养有序……今年以来,罗甸县政协充分发挥“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平台优势,全力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见行见效,以“院坝协商”这根“绣花针”,在乡村治理的广袤画卷上精心勾勒,绣出乡村治理新图景。
“四严”牵引 织牢协商“经纬图”
严格协商保障。为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深度融合,县政协先后研究制定《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挂点指导和委员下沉乡镇(街道)开展“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方案》《罗甸县政协2025年“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园区协商”“景区协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从工作职责、议题选定、协商流程到成果落实进行全链条规范,为“院坝协商”提供坚实制度遵循,并通过年度协商计划精准锚定“院坝协商”议题,确保协商工作方向明确、有序推进,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严选协商主体。在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政协工作联络组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起“政协委员+乡贤代表+群众骨干+相关部门人员”的多元协商主体架构,不仅让下沉委员主动融入乡村治理一线,将动员、宣传、参与治理一体推进,还让熟悉本地情况、热心村级事务的乡贤能人成为协商成果推进的主力,更让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场指导,促使“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有序开展,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严把协商选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委员访民情·为民办实事”、线上线下征集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两清两改两治理”的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筛选、整理后开展实地调研,不仅确保议题聚焦群众关切,还能激发群众热情、引发群众共鸣,推动问题解决。
严督协商转化。建立健全“院坝协商”成果监督检查机制,探索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巡回督”、下沉委员“走访看”、政协工作联络组“专项查”的监督检查体系,并实时接受群众监督,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成效从“一时显”向“长久存”转变。其中,罗悃镇政协工作联络组开展专项督导,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120个问题进行督促整改,从源头上遏制了“脏乱差”现象的反弹回潮。
“三着力”推进 绣出协商“新图景”
着力强化指导引领。县政协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到联系的乡镇、村指导“院坝协商”工作的开展,参与坝坝会、群众会,收集群众意见、疏通群众心中“堵点”,积极为政协工作联络组、村“两委”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协商工作出谋划策。截至目前,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下沉一线指导“院坝协商”会30余次,推动农具乱放、庭院杂乱等问题有效解决。
着力培育自治力量。以“院坝协商”为契机,乡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积极培育乡村治理合伙人,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通过协商组建志愿服务队等形式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打扫客厅房间、美化庭院小道,互相传授经验,并在依托积分制、村规民约、议事公约、“门前三包”责任制等激励和约束下,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
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协商—落实—反馈”闭环工作机制,对通过“院坝协商”达成的群众共识,明确责任和期限,开展集中攻坚行动,确保协商成果转化到位。如,边阳镇政协工作联络组推动全镇共整治乱堆乱放1000余处、维修残垣断壁4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60余处、整治私搭乱建50余处,建成群众共建共享停车场11个、共建共享农具库5处,新建和改造厕所33户,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盼。
如今,在罗甸,“院坝协商”已成为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平台和抓手。一个个协商成果落地生根,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