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76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10

绿色贵州:从生态名片到文明路标


特约评论员 李汉华


贵州,这片被上天眷顾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完成一场惊艳的蜕变。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上落地生根,贵州的绿色发展已不仅是一张闪亮的名片,更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路标。在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发展观、价值观和文明观的深刻变革。

贵州的绿色实践首先颠覆了传统的发展逻辑。曾几何时,“地无三尺平”被视为制约贵州发展的天然障碍,而今天,起伏的山峦、纵横的河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成为最宝贵的资产。从“山地公园省”到“大数据之都”,贵州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之路。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让石漠化山区焕发新生,黔东南的苗乡侗寨通过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六盘水的产业转型演绎了“黑色”变“绿色”的精彩故事。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擦亮绿色名片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贵州率先设立生态法庭,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构建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在赤水河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上下游形成保护合力;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共管模式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些制度设计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具体实践,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绿色名片背后是深刻的技术变革。贵州将大数据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用“云端”计算减少“碳足迹”,以数字经济赋能生态保护。已在贵阳成功举办十届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成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重要风向标,“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所在的宁静区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令人振奋的是,贵州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突破,如风电、光伏发电、页岩气勘探开发等,让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快。这些技术进步正在重塑贵州的发展基因。

贵州经验的价值更在于其文化维度。苗族“榔规”中的生态智慧,侗族“款约”里的保护传统,水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些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当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相遇,就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生态博物馆、自然教育基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文化自觉让绿色发展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

放眼未来,贵州绿色名片的擦亮仍需破解多重课题: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让生态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何将绿色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制度创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开放的全球视野。

贵州的绿色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对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全面的文明转型。当贵州的绿色名片日益闪亮,它标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发展轨迹,更指向了人类文明的新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贵州经验的价值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贵州正以其生动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成熟,从地方经验升华为人类智慧。贵州绿色名片的每一次擦亮,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的一次诠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