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三农沃土上的时代“协奏曲”
——省政协委员王化东的履职答卷
□本报通讯员 白 云
在罗甸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蹲守桑蚕基地观察蚕茧长势,在茶山上与茶农探讨采摘技巧,于中药材种植园里记录土壤数据……作为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王化东始终将政协委员的责任扛在肩上,把农业专家的担当融入实践,不断书写“建言资政”与“服务发展”的履职答卷。
“政策要落地,得先让土地‘听得懂’”,这是王化东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参与起草编写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10余项政策性文件,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的宏观蓝图拆解为艾纳香种植、茶叶加工等具体“施工图”。
艾纳香是罗甸县特产,也是贵州十大苗药之一、天然冰片原料,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2022年,王化东带领药茶中心团队穿梭于基地、企业之间,用3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破解产业堵点——提升罗甸艾纳香加工能力,推动5000吨鲜叶艾纳香项目落地,如今7.04万亩中药材基地稳定增产增收。桑蚕养殖是罗甸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王化东针对桑蚕产业链短板积极建言献策,促成5A级缫丝厂建成,让2.84万亩桑园蜕变为“银丝经济带”。
在深入基层实地走访调研时,他的笔记本里总是记满了农户的各种需求:“加工技术还需要升级”“最近药农愁销路”……并将这些需求转化成了建言资政的成果,如“及时雨”般精准滴灌产业发展痛点,让政协智慧真正转化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
“培训不能‘走过场’,得让农户揣着‘真本事’回家。”王化东参加农技干部创新创业行动,组建药茶产业技术服务团,把课堂搬进茶园。三年间,团队累计开展20期培训、1000余人次参与,让“技术红利”转化为农户兜里的“真金白银”。
各种农业相关的会议筹备一线、观摩现场,总能看到他协调各方的忙碌身影。他像“枢纽齿轮”般串联起政策解读、技术落地、产销对接环节,让罗甸的农业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委员身份是荣誉,更是‘紧箍咒’。”王化东常以警示案例自省,将纪律规矩化作履职底色。无论是调研路上婉拒农户的土特产馈赠,还是在项目申报中严守程序,他都以“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作风严以律己。在参政议政实践中,他用21篇提案、6篇社情民意信息书写了高质量的“委员答卷”。他说:“既要懂产业‘密码’,更要知民生‘温度’”,未来将会秉持“把成果镌刻在田垄间”的信念,继续在乡村振兴一线“双向发力”——让政协智慧扎根沃土,让产业之花绽放山间。
从政策文本到田间实践,从会场建言到农户培训,王化东用“三农”情怀串联起履职轨迹。正如他脚下沾着的泥土、手中握着的蚕茧、身上带着的茶香,这位三级政协委员正以“一线姿态”,在罗甸的绿水青山间,奏响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协奏曲”。
王化东委员(右)查看茶树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