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茶香浸润乡村振兴答卷
——记黎平县政协委员曾祥珍
□本报通讯员 石 宇
曾祥珍,黎平县政协委员,黔东南州茶叶加工巾帼能手。十多年来,曾祥珍与爱人一起从零开始,扎根茶产业,不断探索积累种茶、制茶、销售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带领村民群众共同种茶、卖茶,让小小的“叶子”变成了惠及民生的“票子”,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9年,虽然对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一无所知,但看准了黎平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后,敢闯敢拼的曾祥珍硬是拉着爱人杨光智一起开始了种植茶树的创业之路。从最初的80余亩土地栽种龙井43号茶叶,到2012年建成标准化茶园220亩,曾祥珍夫妇示范带动了黎平县水口镇的部分群众一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后,曾祥珍又把眼光投向精深加工方面。2013年,她买了几台半自动炒茶机,并请来炒茶师傅,开始自己加工茶叶。当时,曾祥珍的茶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等方面,带动6人实现常年就业,解决180人季节性务工就业,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工厂。
随着水口片区投产茶叶面积的不断增加,作坊式茶叶加工已无法吞下大量茶叶鲜叶。2018年,曾祥珍再次扩大车间、引进设备,鲜叶吞吐量也从原来的几千斤逐渐增加到目前的十万余斤,每年干茶产量达3万余斤。2021年,企业成为第十六批“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并在贵州省技能大赛“七星太极古茶杯”第四届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中荣获古树绿茶赛项一等奖。2022年,又在“黎平红·中国侗乡茶城杯”黔东南州第二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暨黎平县第三届手工制茶大赛中荣获黎平雀舌一等奖。如今,仅水口片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就达5000多亩。在产品产量上升的同时,曾祥珍也逐渐转变销售模式,从原来单一的线下,变成了“线上+线下”,不断紧跟形式拓宽销售渠道。曾祥珍满怀信心地说,“如今,企业踏上了稳定发展道路,我们一定会把茶产业继续做强做大,带动更多的茶农增收致富。”
成为政协委员后,曾祥珍的茶厂又成了当地的“民情收集站”。这些年,夫妻俩把赚来的钱又投回山里,先后资助水口镇篮球赛、水口镇敬老爱老公益活动等。“政协委员不只是一个头衔,而是党政和茶农群众的连心桥。”黎平县政协十一届六次会议上,她代表所在界别作了“加快‘四个转变’,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发言,围绕提高茶叶下树率、提高大宗茶加工率、拓宽茶叶销售路径、推动产业链分工“四个转变”提出意见建议,引起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看,那片茶山是我们刚来时种的。”站在加工厂的观景台上,曾祥珍指着层层叠叠的茶梯说。厂房里,全自动生产线嗡嗡作响,包装车间的大姐们哼着侗族山歌分拣茶叶。16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制茶技艺,引进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设备,曾祥珍突破了管理、加工技术等多重难题,而当地的百姓也在夫妻俩的带领下,学会了种茶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种茶增收。“2009年以来,先后有400多户农户参与种茶,我们定向跟农户收购茶青进行加工,激发茶农精致管理,从开始亩产产值不到1000元到现在的4000元,茶农收入也越来越高。”曾祥珍说。这些年,企业通过建设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茶叶产业链,实现了茶叶、茶点、茶庄、茶具的全方位经营,配套以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经营优势。如今,企业茶叶年产值超800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
曾祥珍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茶农的需求——那亦是她和丈夫用浓浓的茶香所浸润出来的乡村振兴答卷。从山间茶垄到政协会场,曾祥珍用“真心”作笔,以“匠心”为墨,在青山间写下茶人和政协人的担当。正如她常说的:“一杯好茶要经得住炒青的火候,一份事业要扛得起乡亲的期待……”

曾祥珍委员(左)检查茶叶生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