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多元协同治理 聚力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掠影
□本报记者 王 吟
7月5日至6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办。
今年论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方式,继续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个服务、五个助力”目标,密切关注国际化、绿色化、市场化和成果转化,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四大板块,共设置了20个主题论坛,在务实合作、绿色办会、政商联动、结果导向四大维度上取得突破。
深入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7月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一带一路”、中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中央党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共商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发展之策。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论坛第六次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举办。
本届论坛以“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分享国际、国内持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冉霞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交流探讨,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世界银行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英国驻华使馆气候变化与环境副主管侯海莉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在成果发布环节,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案例集——《贵州“两山”转化典型案例集》正式发布。全书共遴选30个典型案例,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综合示范五大维度,全面呈现“两山转化”的多元路径与地方探索。
在国际案例交流环节,5位国际专家的交流发言,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生动实践。随后,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杰出代表也分别从政府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绿色校园等维度,全面展示中国在践行“两山”理念方面的创新探索和显著成效。
精准建言多样性保护和多元协同治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凝聚。在“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依次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险的理论与实践”“金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生物多样性债券发行及运用”等精彩分享,涉及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实践、行业探索、国际借鉴等,为提升金融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质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会上,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发布《贵州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BIOFIN)工作手册2024——为自然融资》;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布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和产品;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生物多样性保险产品。
在“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展开研讨,交流国内外实践和多元化保护机制,探索流域生态友好发展模式。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介绍了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他表示,中国这方面的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共同保护与治理机制日益健全、跨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逐步提升了流域的系统治理水平和效能三个方面。
“共生、共治、共享。”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向平表示,在赤水河沿岸,茅台集团持续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间寻找平衡点、推动协同共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持续释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促进的路子。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一直以来,贵州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省际间、省内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积累了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小水电清理整治等重要实践经验。
论坛还发布了《赤水河长效淡水保护》《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系统总结了过去几年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提出面向未来的保护路径,从流域协调、资金保障、监测评估体系建立等角度提出了长效机制,为赤水河流域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其他河流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作出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理论贡献——
7月6日上午,《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首次发布理论性成果的里程碑。”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莉在致辞中表示,该报告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动态的窗口,为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转型精准提炼出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建议。
此报告由50余名专家历时半年共同编撰完成,系统梳理了联合国成立80年来的文明转型历程。共分为六个章节,首次从伦理基础、能源变革、治理模式等十大维度对比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差异和发展范式的区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报告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创办16年以来的首个重要旗舰报告。
报告将全球划分为两大板块、三大阵营、五类经济体,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需采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但最终将融合为“和谐包容共享繁荣”的生态治理范式。报告指出,从化石能源走向零碳能源是大势所趋,零碳能源转型将带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革。除了能源转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中国也得到了深度实践。从气候韧性农业到城市生态修复,全球案例库显示,生态文明建设将带来“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增益。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咨询委员会中方召集人潘家华教授表示,未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持续发布论坛旗舰报告,推动国内国际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的转型进程作出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政党圆桌对话会 王 吟 摄
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主题论坛 王子昳 摄
高端对话——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协同行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王 吟 摄
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 王 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