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乡村学校的乡土血脉
□汪代华
作为曾经滋养乡土人才、传承乡村文明的文化摇篮,如今不少乡村学校正深陷孤岛化困境。这种困局不仅表现为生源锐减、师资流失等显性危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血脉联系正被悄然割裂,使得乡村学校逐渐沦为悬浮于乡土之上的“空中楼阁”。(2025年第11期《半月谈》)
在我国教育版图中,乡村学校曾肩负着培育乡土人才、延续乡村文脉的重要使命。然而当下,生源流失、师资匮乏的困境,加之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断裂,让它们如同被隔绝的孤岛,艰难维系着教育的火种。
生源流失已成为横亘在乡村学校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伴随城市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往城市学校。以河南为例,2010-2023年乡村小学在校生从超450万锐减至260余万,生源流失致使乡村学校规模大幅缩减,部分濒临停办,教育生态受到冲击。
师资队伍建设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乡村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差且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致使乡村学校在师资竞争中处于劣势,优秀教师难引难留。年轻教师多流向城市学校,导致乡村学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慢,偏远乡村学校甚至出现一个教师兼多科教学的情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 “水土不服”现象。当前,许多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几乎完全照搬城市模式,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生活与生产需求。数学课上讲解商场折扣计算,却从未涉及农田灌溉水量计算等与乡土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语文课专注于背诵经典名篇,却鲜少引入反映乡土风情的文学作品。这种“去乡土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难以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乡村教师与村民之间的疏离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的困境。由于乡村教师大多来自外地,工作之余与村民缺乏深入交流,双方在认知与情感上存在明显隔阂。这种割裂使得乡村教育难以从乡土社会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家校共育也难以形成强大合力,最终陷入 “教师单打独斗、家长被动配合”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学校的孤岛化困局,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从社会层面来看,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乡村在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在教育管理层面,乡村学校过度依赖财政支持与上级行政指令,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与自主性,难以适应乡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过度注重学历提升、绩效指标和职称晋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与乡土社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破解乡村学校孤岛化,需构建“学校深耕、师资革新、社会联动”的综合体系。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继续引导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补齐乡村学校短板,提升办学条件,打造现代化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开发本土特色课程,开放教学资源,搭建校村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乡土实践,推动教育与乡土融合。唯有让学校重新嵌入乡村肌理,使课程扎根、教师扎根、文化扎根,才能扭转“悬浮”状态,让乡村教育真正成为振兴基石而非文化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