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17期 本期375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27

斩断盗版童书产业链刻不容缓


□曲  征


近日,重庆的黄女士在某直播间以6.8元的价格购入了儿童课外读物。“直播间说正版微瑕清仓,买的时候还觉得挺划算的,拿到手后却发现纸张颜色雾蒙蒙的,内容字体都存在错误,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很可能是盗版的。”记者发现,低价劣质、盗版童书充斥网络。这些书仿照市面上的热门书籍,定价极低质量极差,不仅存在各种文字错误,其劣质印刷和油墨还会对孩子身体健康产生影响。(6月23日《法治日报》)

黄女士低价购入“正版微瑕”童书,却跌入纸张颜色雾蒙、内容错漏、气味刺鼻的“盗版陷阱”,这一事件揭开了低价劣质童书市场的冰山一角。在一些直播间,“书店真的干不下去了”“带上你的2元巨款挑书”等话术成为营销噱头,而《昆虫记》《窗边的小豆豆》等经典童书以1元包邮的“白菜价”流通,看似“捡了大便宜”的背后,实则是盗版童书对儿童权益、文化市场乃至社会诚信的多重伤害。

目前,网络平台上低价童书的销售话术已形成“标准模板”:直播间宣称“出版社直供”“正版瑕疵清仓”,客服以“印刷气味正常”敷衍质疑,商品链接标注“世界经典名著”却模糊版权信息。某20余万粉丝的直播间累计销量超20万件,0.99元的《三字经》、29.8元30本的睡前故事等“超低价组合”,其成本甚至“比纸浆还便宜”。值得警惕的是,当消费者追问授权证明时,商家或含糊其辞,或直接承认“影印版”,将盗版行为包装成“高性价比选择”。这种以低价为诱饵的营销模式,本质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侵害。

低价盗版童书绝非“质量稍差”的简单问题,其危害已延伸至儿童健康、文化传承与市场生态等多个维度。

其一,健康隐患触目惊心。测评博主指出,盗版书常用劣质油墨,铅含量超正版100倍,更含一类致癌物六价铬;粗糙纸张易致视觉疲劳,尖锐书角增加划伤风险。记者实测发现:翻阅3本盗版书即引发打喷嚏,手指沾油墨致洗手水变黑,通风3天后气味仍刺鼻。这些“隐形”的伤害,正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其二,内容质量严重缩水。从文字错漏、拼音残缺,到故事压缩、页数虚标,盗版童书将经典名著“肢解”为“残次品”。家长反映“书里的故事压缩再压缩”“拼音不完整还有错”,这种“文化快餐”不仅无法传递经典价值,更可能误导儿童认知。

其三,扰乱正版市场生态。盗版书无需支付稿酬、编辑、设计等成本,仅靠劣质纸张即可压缩成本,以“正版一本买盗版一套”的价格优势抢占市场。浙江消保委调查显示,电商平台盗版童书率达35.8%,长此以往,优质出版社的创作动力将被削弱,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童书产业的创新活力。

盗版童书泛滥,本质是利益驱动下的违规行为。根治这一乱象,需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协同治理体系。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电商平台与直播平台应建立严格的版权审核机制,要求商家公示授权证明,对“清仓”“瑕疵”等模糊表述加强关键词监控,对投诉属实的盗版商家实施“下架+封店”严惩,从源头阻断流通渠道。

监管要强化执法力度。相关部门需针对网络售书新业态,完善盗版鉴定标准与处罚细则,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执法行动,对制售链条实施全环节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消费者要摒弃“贪小便宜”心理。家长需认识到,低价盗版书的“省”是以损害儿童健康与文化权益为代价的“亏”。选择官方旗舰店和正规渠道购书,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原创版权的尊重。

童书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容不得“盗版雾霾”遮蔽。唯有让“1元童书”的营销话术不再奏效,让“毒绘本”的流通链条彻底断裂,让正版书以合理价格触达每个家庭,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守护一片“书香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