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走进“鲁迅故里”
□夏爱华
初夏时节,来到绍兴,静静地走进“鲁迅故里”,心,瞬间变得宁静而诗意。
“鲁迅故里”入口处,那一整面墙上镌刻的巨幅浮雕,令我心潮起伏。浮雕分为两部分。左面的一端,生动地勾画出浓郁的水乡风情。古朴的石桥下,水波流转,乌篷船逐波前行。两岸民居,白墙黑瓦,半隐于树影之中。屋顶炊烟袅袅,似在召唤远行的游子早日归来。右面的一端是鲁迅先生的刻像:清瘦的面容,直立着一头刷子似的短发,眼神深邃,手中的香烟正一缕缕地飘散。从墙壁的那一边探过墙顶的翠绿竹枝分外多情,随风轻轻摇曳,仿佛也明白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风骨与博大情怀。
走进“鲁迅祖居”,鲁迅家族的点滴便映入眼帘。曲径通幽的小院、古朴整洁的摆设,玲珑有致的家居,生动地再现了鲁迅早年的生活环境,也隐隐透出一丝凄凉的气息。古朴的方桌,宁式木床,以及鲁迅小时候使用过的书桌,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导游介绍,鲁迅的童年时光是在舅舅家度过的,因为舅舅家境贫寒,所以鲁迅的童年时代也就非常艰辛,经常受人嘲讽,使得鲁迅小时候便深感世态炎凉,从小便发奋读书,立志成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走进“鲁迅故居”,这里有鲁迅的卧室、母亲鲁瑞的卧室和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故事这一细节,在鲁迅的《狗·猫·鼠》《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厨房,俗称灶间。鲁迅家的厨房就别有特色,房子宽大,阳光充足,所有的厨具都是大号的,很长的案板,很大的水缸,以及很多的陶碗和罐子,分门别类,摆放得非常整齐。鲁迅儿时有许多农民朋友,其中和章运水最为要好。导游介绍说,这是他俩初识并经常玩耍的地方。在这里,章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他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后来,鲁迅曾以章运水为模特儿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闰土”这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走出灶间,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郁郁葱葱的大园子呈现在眼前,这便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令人遐想无限。
绵绵细雨中,“百草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心醉。流连在此,想象童年的鲁迅在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果、拔何首乌藤的情景,我微笑如花。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的牌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园,影响他学习,他就要求塾师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书桌,在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
看着拿着戒尺的私塾老师寿镜吾的雕像,想象着鲁迅先生当年刻苦求学的情形,品味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无穷韵味,我被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瞬间,一切都变得如此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