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端午
□郭华悦
端午三味,粽味自然少不了。
端午的粽子,首选灰汤粽。把一秸糯稻草洗净,晒干后,等到包粽子的前一天,把糯稻草烧成灰。然后,把灰放进淘箩里,用清水淋。淘箩的底下,放个瓦盆,清水冲刷过糯稻草的灰后,到了瓦盆里,就变成灰色的汁液了。
把灰色的汁液过滤几遍后,就把糯米浸在水里,泡上一晚。隔天,就可以用糯米做粽子了。瓦盆里的灰汁还不能倒掉,要倒进铁锅里,等粽子包好后,就放到灰汁里煮熟。这样做成的粽子,里头是黄的,散发着清爽的草香,就是灰汤粽了。灰汤粽的味道很特别,有草香的清新,而且保质期很久,不容易有馊味。
做完灰汤粽,糯米还剩了一些,可以用来做酒酿,这是端午的另一味。
那些糯米,躺在水中,浸泡着。颜色渐渐发白,手触之,触感也由一开始的坚硬,到后来的软烂。到了一捏即碎的时候,我们的望眼欲穿也就有了结果。
这结果,就是甜酒酿。
说起来,这可是比端午的粽子,也不遑多让的家常美食。粽子吃多了,容易积食,可甜酒酿就没有这个顾虑。夏日里,一碗甜酒酿,就能让暑热退居一旁。
把洗净浸泡后的糯米,上锅隔水蒸。水汽蒸腾中,心也随之飘忽不定。对于喜爱甜酒酿的人来说,蒸笼里就是一团吸引人的悬念。等半个小时后,出锅了,蒸汽四散中,浓浓的米香迎面扑来,这团和美食有关的悬念,也终于揭开。
当然,此时的熟糯米,离着甜酒酿,也还有着一段距离。但作为半成品,蒸熟的糯米别有一番风味。这个时候,拿一个木碗,装上小半碗的糯米,撒点冰糖粉,软嫩又有嚼劲的糯米,瞬间便征服了味蕾。
而剩下来的,装入小坛子里,撒上酒药,再挖一个小孔,填入酒曲和温水,然后密封,用棉絮包着。有时,担心闷得不够严实,于是将冬天的棉被拿出来,包住坛子,等着甜酒酿的最终完成。
隔天,期待已久的甜酒酿,终于出炉了。甜酒酿堪称是美食界的百搭,酒酿鸡蛋、酒酿圆子等等,每一样都令人赞叹连连。
吃粽子,品酒酿,还得有一个好地方,就是荷塘。
端午时节,荷花已盛开,叶叶相连无穷碧。摘点荷叶,洗净后,直接当成锅盖,盖在米粥上,然后小火熬煮。等米粥熟了,再把软烂的荷叶挑出来扔掉。此时的米粥,融合了荷叶的清香,有解暑清热的效果;又没有荷叶入口的涩味,堪称得其益,除其弊。荷叶粥,则是端午的第三味。
到了晚上,便是吃粽子的时候。这时候的荷塘,蛙声一片。荷花迎着夏夜的风,轻轻摇曳,水下不时有鱼儿钻出脑袋,激起阵阵涟漪。荷塘边,早已摆满了各家的桌子,吃粽子,品酒酿,再配上荷叶粥,欢声笑语不断,这便是乡间一年一度的端午盛宴。
端午三味,如今已成了记忆深处的乡愁。我们都是被时光推着往前走的人,只是每每回首过往的美好时光,总不禁满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