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贵州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的创新探索
□叶爱华 刘玉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这为自媒体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方向。自媒体以其广泛的覆盖面、高效的互动性和精准的传播力,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赋能作用。
一、自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与资源整合
自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了农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地方特色,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自媒体还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乡村的“他者化”叙事,让农民成为内容创作主体,通过短视频展示农业生产、乡土文化、民俗活动等,重构了乡村文化生态,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流动与整合。
(二)农业创新与技能培训
自媒体已经成为传播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渠道。通过自媒体平台,农民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经验以及农产品营销策略等,提升了自身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自媒体还促进了农业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三)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
通过自媒体平台,区域性的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美食等文化元素得以生动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自媒体还助力地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贵州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基于文化挖掘的品牌故事化传播:构建品牌情感链接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品牌故事。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服饰、音乐和舞蹈等,这些都是构建品牌故事的重要素材。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品牌故事中,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述贵州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加工的全过程,同时融入当地的茶文化故事,使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贵州的茶文化魅力。
利用故事化手法提升品牌认知度。故事化传播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品牌认知度。贵州特色产业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如创业历程、产品制作工艺、与当地社区的互动等,这些故事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跨文化传播与品牌国际化。自媒体平台为贵州特色产业品牌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机会。通过制作多语言版本的品牌故事视频、图文资料等,向国际受众展示贵州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提升贵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贵州特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与渠道优化:提升品牌传播效率
大数据赋能精准营销。自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贵州特色产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如定向广告投放、个性化内容推荐等。同时,通过分析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可以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
渠道优化与资源整合。自媒体平台为品牌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选择。贵州特色产业可以根据品牌特点和目标受众的偏好,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对于年轻受众群体,可以选择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品牌宣传;对于中老年受众群体,可以选择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全渠道营销体系,提升品牌传播效率。
社交媒体互动与口碑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和传播力。贵州特色产业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消费者进行实时互动,解答疑问、收集反馈、举办活动等,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口碑传播,可以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例如,鼓励消费者分享购买体验、使用心得等,形成品牌口碑传播效应。
(三)基于社群经济的品牌共建与人才培育:构建品牌生态系统
社群经济与品牌共建。社群经济是指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的特定社群经济形态。贵州特色产业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品牌社群,吸引具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消费者加入。通过社群内的互动和分享,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和口碑传播效应。同时,品牌社群也可以成为品牌创新的源泉,消费者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参与产品设计等,共同推动品牌发展。
人才培育与团队建设。自媒体时代对品牌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州特色产业需要培养一批具备新媒体素养、品牌策划和营销能力的人才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品牌传播团队。
跨界合作与品牌联盟。自媒体平台为品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贵州特色产业可以与其他行业或地区的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联名产品、举办活动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可以加入品牌联盟或行业协会等组织,与其他品牌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和品牌建设。
(本文系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QNYB2401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