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间操”复兴需各方相向而行
□张玉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深化“体重管理年”行动,推动“国家喊你减肥”从网络热议变为全民实践。3月26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四川省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草案)》提请一审。四川首次提出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在这一背景下,工间操正快速向生产一线延伸,与此同时,也遭遇企业“不愿”动、职工“懒得”动的现实阻力。(4月14日《工人日报》)
伴随着“体重管理年”的政策东风,四川工间操的复苏犹如一场春风化雨的社会实验。成都市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广播体操和工间操比赛,吸引众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区积极参与;攀枝花市通过举办工间操领操员提升培训,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这场席卷天府之国的健康革命,正在重塑当代职场的生态面貌,也展示出现代文明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浓浓关怀。
我国的工间操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卫制,那个年代它承载着增强国民体质的特殊使命。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流水线作业挤压着劳动者的活动空间,“久坐综合征”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工间操作为工作间隙的一种健身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大家的运动和健康意识,还能够改善不良习惯和情绪、释放压力。
工间操虽简便易行,且有助于促进职工身体健康和身心愉悦,但广泛推行仍面临现实阻碍。工间操毕竟是一项集体活动,一些企业可开展活动的场地有限,同时,企业还可能面临时间成本与生产压力的平衡难题。这种情况在非公有制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成都某机械加工厂负责人就心存疑虑:工间操真能保证不影响生产效率吗?流水线暂停十分钟会不会影响产能?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同向而行。首先,政府要发挥政策性引领作用,积极构筑全民健身大环境。四川省率先将公民健康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犹如按下健康管理机制创新的启动键。这一顶层设计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的边界,将健康治理从医疗系统拓展到公共政策领域,这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全社会关注健康和管理体重的意识。
其次,企业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场景,要树立“健康员工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将职工健康管理作为重要的企业文化之一,充分展现出创新活力。要明确建立工间操相关制度,增加运动场所和设施,积极提供工间操活动的环境支持和必要条件。比如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对赌协议”,将健康管理转化为可视化的激励机制,用4000元奖金撬动职工的健康意识。这种契约精神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值得借鉴。
其三,职工要提高健身意识,积极参与体重管理和体育锻炼。体重失衡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广大职工要切实响应“国家喊你减肥”的呼吁,积极参与工间操和其他健身运动,并注重健康饮食。期待“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