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5期 本期363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七十四岁“斗拱爷爷”炒热冷门古建的背后


□孔德淇


一边比划着建筑结构,一边用通俗语言解释晦涩术语,就像变魔术一样,让复杂的古建结构变得清晰明了……最近,74岁“斗拱爷爷”王永先火了。常年身着一身中山装的他,站在镜头前如同一座移动的传统文化宝库,频繁穿梭在山西各地文物古建之间。每至一处,他皆以短视频为媒,用饱经岁月却依然充满激情的声音,将隐藏在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11月19日《扬子晚报》)

“冷门古建”该如何被大众熟知、传承下去?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古建工作者与爱好者的使命。王永先是一位资深的文物修缮师,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古建筑为伴,退休后紧跟时代潮流拍起短视频。在他看来,短视频可以摒弃传统枯燥的讲解方式,其直观、便捷、受众广泛的特性,能够让古建知识突破专业的藩篱,触达更多普罗大众。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与认知,王永先精心打造的短视频内容丰富有趣、讲解深入浅出,迅速成为年轻人了解古建的窗口,吸引众多拥趸,其中既有处于探索阶段的古建筑“小白”,也有建筑系、历史系的博导。甚至有人在游览山西前,专门跟着其视频学习。

为了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展现古建之美,年逾古稀的王永先深入山西各地,探寻那些或闻名遐迩、或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瑰宝。为了让复杂的古建知识通俗易懂,王永先将自己大半生的专业积累与短视频传播精准结合,深入挖掘古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抽象的概念术语具象化,使不同知识背景的网友都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进而顺利踏入古建筑深奥知识世界的大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泛娱乐类视频充斥网络空间,受众逐渐意识到该类视频在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局限性,转而更多地关注起“斗拱爷爷”类似的优质传统文化博主。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斗拱爷爷”站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赓续新路径,让更多的人在优质内容的滋养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