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631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凯里市政协:


创新“五化”举措  抓实“一线协商”


□本报通讯员  李仁良


9名班子成员履行镇(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委主任职责,强化对20个镇(街道)“一线协商”的统筹、协调;组建由相关专委会、界别小组长、委员代表组成的“巡访团”,定期对“一线协商”办理情况进行实地监督,杜绝“假落实”……

近年来,凯里市政协积极探索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新路径,通过创新“五化”举措,有效推动了“一线协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联系指导常态化

增强协商主体带动力


市政协班子成员包片联系,9名班子成员履行镇(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委主任职责,强化对20个镇(街道)“一线协商”的统筹、协调,并跟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专委(办)主任作为镇(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委副主任,常态化深入20个镇(街道)以及各类园区、景区,做好“一线协商”的议题调研、会议筹备、成果转化等具体任务的组织实施。出台委员下沉镇(街道)报到履职规定,督促245名委员下沉到全市208个村(社区)以及园区,聚焦协商主题开展领题调研、组织会议、提出建议。


议题来源多元化

增强协商主题吸引力


聚焦党政中心工作“找”,紧扣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任务,累计确定协商选题30个,推动协商主题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紧扣社会治理焦点“议”,聚焦社会治理堵点“六大类”问题以及和谐邻里关系构建、园区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等,将169个议题纳入协商计划,占“一线协商”总议题数的62.83%。如白午街道振兴社区针对搬迁群众无地可种“两头住”问题,协商形成《“共享菜园”管理公约》。目前,该“共享菜园”已成为辖区群众增进感情、留住乡愁的有效载体。围绕社会各方关切“选”,引导委员下沉到村(社区)、园区了解社会关切,摸排议题线索。如针对反映突出的交界村寨治理难点,组织实施跨区域协商11次,形成“矿山管护”“移风易俗”“河流治理”等跨村联动公约,推动交界村寨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会议组织规范化

增强协商共识凝聚力


明确专委会和属地镇(街道)共同组织政协委员、有关职能部门和群众代表开展调查研究,确保协商议题情况摸得清、问题找得准。按照“会前做足准备、会中交流讨论、会上答复回应、会后形成共识”四个环节组织实施“一线协商”现场会。会前组织委员、部门和群众代表,聚焦问题商议初步解决路径。会中统筹安排有威望的群众代表、委员代表、专家代表作为前三顺位发言人,围绕协商议题进行讨论、提问、解答;安排熟悉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从政策法规、群众需求、现实必要和努力方向进行讲解,确保协商会议有良好的民主氛围。


任务交办制度化

增强协商成果落实力


明确“一线协商”成果由市政协办公室统一交办或备案,实行专人审核把关、专委跟踪督促。采取市政协办与园区、镇(街道)联合督办的方式,以月为周期,对“一线协商”成果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办理情况。组建由相关专委、界别小组长、委员代表组成的“巡访团”,定期对“一线协商”办理情况进行实地监督,杜绝“假落实”。对承办“一线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纳入市政协领导班子对部门年度考核评价评分依据,激励部门注重协商成果的办理落实。


宣传手段立体化

增强协商活动影响力


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宣传“一线协商”成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一线协商”取得的良好成效。建立市镇两级联动宣传机制,整合宣传部门、政协机关、镇(街道)及园区宣传力量,深入挖掘“一线协商”工作亮点,解决协商宣传单一的问题。截至目前,省级以上媒体先后对凯里“一线协商”成果报道40余篇。采取相互学习、邀请界别群众参观、制作优秀成果宣传片等方式,对“一线协商”活动及协商成果转化成效进行宣传,推动由“要我协商”向“我要协商”转变。如凯晟小区飞线充电整治的协商成果,现已在全市12个小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