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50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私域消费”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王  琦


随着电商渠道的多样化,新的线上消费场景——私域,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新宠,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私域消费不乏乱象,比如虚假宣传、专业资质无人查验、产品质量无监管、用户信息安全无保障等。有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私域电商消费维权成为投诉量增长的新领域。(3月26日《法治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私域消费作为线上消费的新场景,正逐渐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新热点。然而,正如《法治日报》所报道的,私域消费领域乱象频发,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无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私域消费,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私域环境中的消费行为。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市场监管往往难以深入其中,因此在发生纠纷时往往取证困难,调解成功率低。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私域消费作为逃避监管的“避风港”,从事各种违法违规活动。

首当其冲的便是虚假宣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私域消费领域的相对封闭性,大肆宣扬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他们往往打着“高仿”“复刻”的旗号,以极低的价格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商品从外观到包装都与正品极为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一旦购买,不仅经济受损,还可能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面临安全风险。

除了虚假宣传,私域消费领域还存在着专业资质无人查验、产品质量无监管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个人或团队也能轻松进入私域消费市场,从事医疗美容、证券投资咨询等高风险行业。他们往往以“专家”“大师”自居,通过发布虚假案例、夸大疗效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师”便“人间蒸发”,消费者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此外,私域消费还存在用户信息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甚至将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给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私域消费绝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区。针对私域消费领域的种种乱象,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打击。首先,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对导流行为的监管力度。对于将流量引入私域的主播和商家,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内容监管,确保其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合法。其次,要建立对以涉众型营销为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强制监管机制。对于涉及众多消费者的私域直播活动,监管部门应当介入其中,进行实时监管和事后追责。最后,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引导。消费者应当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购物平台和渠道进行消费。

私域消费作为线上消费的新场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但是,任何商业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应当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的线上消费环境。只有这样,私域消费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