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社交”成为孩子的成长痛点
□戴先任
“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那里才挤满了孩子。”……林立的高楼、逼仄的活动空间、满满当当的课外班安排,让不少孩子“无社交”或社交严重不足。教育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月25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童年“无社交”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痛点”。与上一代人相比,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孤单,他们缺乏闲暇社交,更缺少玩伴。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关键在于孩子学习之余的休闲生活被忽视。家长、学校普遍不重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培训班、学习班、兴趣班等所占据。在不少家长眼中,社交和玩伴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孩子的身份是学生,应该做的是一门心思抓学习。一些家长还担心孩子们在一起玩会影响学习,怕“玩物丧志”,因此并不支持孩子和同龄人玩耍。同时,现在的城市是“陌生人社会”,越大型的城市越是如此。不少社区也缺乏社交机会,一些社区不仅缺乏适合儿童玩耍的设施与空间,孩子在生活的社区中也难以找到同龄玩伴。
人是“社会性动物”,玩耍社交能够提升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情感能力,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同时满足孩子正常的休闲需求、社交需求,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重视孩子的玩耍社交,为孩子构建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均衡成长,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与不少孩子童年“无社交”或也有较大关系。
孩子的童年,不能被功利化和学业完全占据。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亲情的滋养,也离不开友情的陪伴。亲情与友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情感需求,绝不能被忽视与漠视。玩耍社交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而不能成了孩子的“奢侈品”。给孩子更多时间去交友,与同龄人玩耍,这并不是“虚度”时光,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应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
首先,家长和学校要认识到“玩耍社交”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少一些“功利”心理。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尽量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学校要引导学生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多组织一些室内与户外的社交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同时,还要优化面向儿童的社区服务,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在社区建设与改造时,更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游乐需求等等。
“无社交”不能成了当今孩子的成长痛点。各方要正视“闲暇社交”“玩耍社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合力,补上这一教育短板,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