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足音一路铿锵
□鱼 予
天蓝水绿,土净景美;街巷整洁,文明有序;志愿服务,惠民暖心;身边好人,引人向善……2023年以来,绥阳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全县文明培育更加向好、文明实践更加丰盈、文明创建更加有效,全县上下处处激荡着文明足音。(2月20日《遵义日报》)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暖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名片。以厚植精神沃土、构筑文明高地为载体,加快把城市建设成为社会风尚更好、市民素质更高、城市管理更优、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自豪的文明之城。在点滴细节之间,让文明力量生长,才能持续涵养和升华城市的文明气质。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项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整个文明培育的过程是在动态互动中螺旋上升的。一方面,城市文明程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会使市民群众在潜移默化间加强对自身修养和行为举止的约束;另一方面,市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又会促进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气质品质得以提升。创建文明城市,关键在于撬动“最大力量”。市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者和参与者。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就要让文明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要做到垃圾不落地,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车辆不乱停放、不超速不酒驾;公交车上积极让座、尊老爱幼;日常生活中行为得体,尊重民俗。让每位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的形象大使,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主要目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需要文明润泽。文明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持续充分供给。绥阳县坚持以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构建起县级总队、乡镇(街道)支队、村(社区)分队、村民组小队的四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同时,大力推广“四单”服务模式,设置相应岗位,力争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和服务效能的“最大化”。涵养“文明力”,发挥“文明+”责任意识和教育功能,找准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点。
文明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生产力。文明不是一个独立的形式形态,而是由很多元素融合形成的。城市管理者可以集中开展老旧小区、道路设施、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改造整治,新增设道路中心隔离护栏、增设流动摊贩定点经营点、对城区空中“飞线”进行整治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锚定痛点堵点问题,坚持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作为个体,更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彰显文明形象。
文明是关系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同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放眼长远,将适宜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以适宜的多样化形态嵌入城市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心里,让城市发展和幸福生活一起,向着未来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