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卒中团队——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者
“医生!这里有患者晕倒了!”“快,赶紧送急诊。”
这是11月22日发生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的惊险一幕。71岁的张阿姨在省二医神经内科门诊候诊时突发急性脑梗死被送往急诊做进一步治疗。经医院卒中团队专家联合施救,采取静脉溶栓桥接“全脑血管造影+支架取栓”术,顺利打通了张阿姨堵塞的脑血管,成功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据张阿姨的家属介绍,当日上午张阿姨因头晕在省二医诊区候诊时,突然变得口齿不清、右肢无法动弹,不多久就意识模糊,在场医护人员立即将其送往急诊做进一步检查,经初步判断考虑为急性脑梗死,存在大脑血管闭塞可能。
院卒中团队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对张阿姨进行了会诊,通过完善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其既往心脏疾患:房颤,心脏内有血栓形成,脱落的血栓经血管流向脑部造成堵塞。神经外科主任何晓斌带领团队立即启动静脉溶栓流程,但溶栓后患者肌力恢复不佳,效果并不理想。为抢夺卒中六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团队医护果断决定采取桥接神经介入法治疗,行“全脑血管造影+支架取栓”术,紧急开通闭塞血管。
在医护的紧密配合下,卒中团队应用DSA(全脑血管数字减影成像)技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方式,将不到2mm粗细的取栓支架准确放入患者颅内血管堵塞处,成功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造影下堵塞处血流恢复,手术获得成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治疗急性脑梗死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早1分钟疏通血管就能多挽救上百万个脑细胞,这对挽救病人的生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何晓斌表示,成功取栓只是救治脑梗死患者的关键环节之一,接下来患者还将在病房接受进一步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尽量减轻因脑细胞死亡引发如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的影响。
延伸阅读
什么是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我国死亡率第一位的疾病,也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治疗成本高五大特点,“一人致残,全家拖累”成为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普遍观点。脑血流被阻断后,脑细胞每分钟死亡大约190万个,因此,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尤为重要。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卒中治疗历史上最大的进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动脉取栓治疗获得革命性进展,治疗迈进了新时代。
关于卒中,你需要知道这些问题
卒中好发者为50岁以上的人群,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不运动、心脏疾病患者,以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群,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秋冬季是脑梗死的高发期,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流口水、哈欠连绵及视物模糊。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是进行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介入治疗,疏通脑血管,就可以避免严重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所以,发病以后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溶栓取栓治疗。
卒中团队介绍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卒中团队下设卒中救治团队、卒中多学科联合救治专家团队、卒中宣教随访与培训管理团队,建立有卒中绿色通道。卒中救治团队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脑血管病专业)、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骨干医师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骨干医师为依托,下设院前急救/急诊组、静脉溶栓组、神经外科组、医学影像组、重症医学组、护理组、康复组。辅助科室包括影像科、检验科。各组配合完成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任务。卒中救治团队专业人员反应快速,业务熟练,为争取急救时间窗提供规范、快速的诊疗服务,做到24小时/365天在岗。
急救电话:120
咨询电话:0851-88416625
贵州省心理援助热线:0851-8841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