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担当实干
加速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省政协“抢抓粤黔协作重大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从国家对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贵州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步伐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加深”而“加快”。
日前,省政协召开“抢抓粤黔协作重大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副省长蔡朝林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孙诚谊主持会议。会上,委员们从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粤黔科教事业协作、发挥侨务资源助力我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抢抓桥头堡机遇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等角度,反映了许多新情况,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为我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速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了政协智慧。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共飨读者。
王光明委员代表致公党界别发言:
增强贵州本土产业链配套能力 推动粤黔产业协作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作是粤黔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推动粤黔产业协作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采取财政激励和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广东驻黔企业与贵州企业加强协作,拉动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通过配套地方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广东驻黔企业与贵州零部件生产商加强合作,并利用贴息、担保、信用增级等政策工具降低专项贷款利率,鼓励广东驻黔企业提高本地采购比例,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地方政府还可通过财政补贴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广东驻黔企业需求,放大粤黔协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联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方主体,共同构建产业链风险防控机制。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组建产业风险防控中心。收集和分析产业链中的风险信息,提供产业链风险预警,并适时提出产业链风险防控措施,避免产业链梗阻的发生。
(三)加强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园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向各园区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公共服务,降低园区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平台可通过线上线下的人才市场,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帮助企业匹配技术需求;通过资讯共享平台,帮助企业获取最新的市场情报,多渠道强化当地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同时,引导重点园区设立物流中心和数据中心,提升园区物流效率和数字化服务水平。
(四)建立“现场应用工程师(FAE)培训中心”。根据贵州的工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建立若干“现场应用工程师(FAE)培训中心”,创造条件邀请各行业专家为贵州从业者开展认证培训和指导,帮助贵州工程师更好地与实际市场需求接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认证通过率。同时推广现场应用工程师认证制度,鼓励更多人参与认证,提升认证制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肖升干委员代表民盟省委发言:
发展现代物流 推动粤黔协作降本增效
为了解物流企业参与粤黔合作的实际情况,民盟省委根据省物流协会和物流联合会的推荐,对全省22家物流企业粤黔协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为更好地推动我省物流企业参与粤黔协作,结合调研成果,建议:
(一)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借鉴四川省、重庆市、长沙市、济南市等省市成立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的做法,整合政府物流管理职能,成立我省物流办公室,统一牵头负责物流行业管理,细化推动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办法,以物流业发展加快推进粤黔协作快速发展、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
(二)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覆盖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中职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鼓励、支持、引导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加大培养物流专业研究生的力度,并在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开设物流与供应链方向班级或课程;依托高等学校教育和第三方培训机构资源,加强高技能专业物流人才和急需的物流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制定吸引物流人才的优惠政策,将物流专业人才引进纳入全省人才引进计划。
(三)鼓励两地物流企业加强合作,打造数字化粤黔协作技术支持服务平台。鼓励两地物流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兼并重组、战略协作等方式共同发展;引进广东具有海内外物流网络资源、具备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企业在贵州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鼓励、支持省内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到广东设立地区总部、营业部,修建物流基地、交易展示中心等。打造数字化粤黔协作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涵盖历史业绩、专业特长、主攻领域等内容的口径物流专家信息数据库;建立物流企业需求库共享平台,依据企业需求组建专家团队提供粤黔协作技术支撑。
程燕委员代表住港省政协委员发言: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 助力贵州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贵州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为契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教育领域,粤黔两地有着广阔合作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加速推动贵州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大力促成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广东省相关单位深度合作,通过联合实施科技项目、共建平台、引进技术、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重点推进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省农科院等单位按学科领域与广东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开展合作及相关工作。组建技术联盟,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机制。
(二)聚焦“大湾区研发+贵州制造”,做好高新企业招引工作。根据资源禀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移最佳承接地。积极寻找粤港澳大湾区与贵州制造业关联度高的高科技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引工作,携手共赢发展。黔东南州“黎从榕”作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要围绕食品加工、木材家具、新型建材、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招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三)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优势,提高我省劳动力技术水平。一方面“请进来”——加强与广东高职院校“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品牌对接,举办系列师资培训班,开展教科研、技能竞赛、学生管理等业务交流活动。通过柔性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周末工程师”、退休老教师老医生等到贵州开展服务,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随着人才大流动惠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走出去”——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用工需要,合理设置职业院校专业,组织职校学生到粤港澳大湾区优强企业实习、就业,推动我省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格互认。
(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优势,助力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优势资源,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与转化运用链条中分工协作,携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促进我省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五)进一步做好黔港澳姊妹学校缔结工作,提升我省教育国际化水平。自2015年起,贵州通过与港澳地区的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助力教育事业对外开放。缔结姊妹学校有利于中小学师生开阔视野,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建议将这种形式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更多的姊妹学校,打造东西部基础教育协作典范。
季洁委员代表侨联界别发言:
发挥侨务资源作用 助力我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华侨华人是促进扩大开放、投资兴业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作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助力我省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议:
(一)加强粤黔两省侨界协作,以侨搭桥。一是建立粤黔两省侨界协作机制。加强两省涉侨部门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交流、互访,统筹各方力量推动大湾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市场等优势与贵州资源、气候、旅游、人文、劳动力等优势深度结合。二是加强粤黔两省侨商、侨青等组织的协作。以粤黔协作为契机,加强与广东国际华商会、广东省侨青委、深圳海归协会等重点侨商、侨青、海归组织的协作,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广泛、资源丰富、资金智力密集的优势,助力我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州)加强与对口联系地区的侨商会、侨青会组织的协作,在招商引资、商务合作、公益事业、乡村振兴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三是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潮汕地区海外侨团的联系,争取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跳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
(二)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侨界商贸平台的协作,借船出海。一是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侨界商贸平台在海外的影响力,带动贵州企业参与融入,共同创造更多海外商业机会。二是依靠粤港澳大湾区侨界商贸平台,依托中国侨商联合会、广东国际华商会等支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侨(港、澳)商企业,在校企合作、产销对接、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强协作、做好服务。
(三)抢抓侨商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效应承接产业转移投资。一是抢抓侨商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效应,有针对性的邀请侨商企业来黔投资考察,主动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招商推介,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引导贵州广东商会等异地商会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侨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加强企业对接,以商招商。三是加强文化交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开展侨乡文化和贵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侨商来黔投资发展,引导侨商推动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刘睿委员代表对外友好界别发言:
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 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近年来,黔东南州“黎从榕”充分用好建设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相关政策红利,持续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大融合,全力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村BA”和“村超”的品牌优势转换出去,把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吸引过来。为更好地推动“桥头堡”文旅产业发展,建议:
(一)三县协作,汇聚合力。一是引导“黎从榕”抓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好机遇,建立协作机制,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发力,用好丰富的民族文化、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合作形式与内容。以从江高铁站为核心,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入黔游客集散中心和“黎从榕”文旅体验窗口,把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二是依托贵广“两高”经济带,积极与珠三角、港澳台等东部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对接合作,与粤港澳地区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大力度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三是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及独具特色的苗侗民族舞蹈的影响力,组建“黎从榕”苗侗歌舞演出团,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进港澳台,开展旅游文化、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二)抓住粤黔协作契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合作。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充分依托港、澳中旅的国际化优势,为“黎从榕”培训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利用贵澳深度合作工作专班,针对粤港澳及珠三角市场,打造“黎从榕”精品旅游路线,推动“黎从榕”与粤港澳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二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做好文旅宣传推广。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港澳委员、港澳社团、青年团体、新闻媒体等走进“黎从榕”,考察调研、联络联谊。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互联网企业腾讯、网易等,展示民族文化、非遗产品和“村超”“村BA”乡村体育赛事,大力开展文旅宣传活动。用好“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平台,组织华侨华人团组赴“桥头堡”开展交流,提高海外影响力。三是持续巩固从江县与澳门的深厚感情。通过省政协、省港澳办、贵澳深度合作工作专班,争取澳门继续支持从江县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从江县继续出台针对澳门居民的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推动澳门居民赴从江观光旅游、考察帮扶。
(三)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一是加快编制《“桥头堡”生态康养旅游总体规划》,确保有序推动“桥头堡”康养产业发展。二是通过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及文旅产业管理人才,建设一批康养特色休闲基地,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康养腹地”。三是加快推进“黎从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提升信息化与旅游服务水平,提升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效益。四是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升级和高端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业态,升级服务功能,打造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