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4期 本期337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6

明代“百科全书式人物”杨升庵


□任瑞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995年作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让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这首《临江仙》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但提到杨慎这个人,如果不是对文史知识有特殊爱好的人,估计知道的人也不算太多。

杨慎是中国明中期的一位大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和博物学家,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他出生于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作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他一生著述四百余种,在经史方志、金石书画、天文地理、民俗民族、宗教语言、音乐戏剧等领域卓有建树,被推为明代“著作之富”第一人,更有“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称号。

明朝名士喜欢以号为名,估计缘于“字多所避,不以加于尊行”,也就是以别号称人被视为一种“称美”的行为,而以名或字称人则被认为不美。因此,杨慎,多被人以号相称,为杨升庵。

据史料记载,杨升庵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据《明史·卷一九二·列传第八十》记载,他“七岁知读书,日诵数百言”,显示出早慧的才华。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正德三年(1508),杨升庵参加会试,不料烛花竟落到他的考卷上并将其烧坏,以致他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他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作为明朝时期四川地区唯一一位状元,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但杨升庵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他在参与《明伦大典》的编纂工作时,上疏议大礼,惹恼了嘉靖皇帝,在同僚的挑拨下,被杖责、削籍,并被谪戍云南永昌卫。在那里,他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并开始了他的著作生涯。

杨升庵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据说现存约2300首。代表作有《江陵别内》《宿金沙江》等。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如《后海口行》《观刈稻纪谚》《宝井篇》《滇池涸》等。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临江仙》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及这些英雄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有人说,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跟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但从杨升庵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来看,这首诗并不仅限于描述三国历史人物,而是作者用奔腾如浪的时光去感叹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生的短暂和多变。

这也许与他的哲学思想无不相关。杨升庵主张“致知在格物”,提倡实学,反对空谈,注重实践,认为“非实践不能穷尽万物之理”。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升庵集》中,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至善的道德境界,而义是道德的基础,只有坚持本真的理念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才可以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在文学创作方面,杨升庵主张“文以意为主”,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他也提倡“丽雅新巧”,以此来追求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此外,杨升庵在历史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在《史通》中提出了“六家之说”,将历史分为正史、野史、别史、霸史、杂史和编年史六类,成为中国历史学中的重要理论。他求实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为后来清代实证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杨升庵还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自南宋朱熹、陆九渊对经典认知的理学、心学之争以来,两家学说在明代已形成水火不容之势。而杨升庵则对两种宋儒学派都都出了批评,他指出,陆学之弊在于“以空索为一贯”,趋简凭虚而入于禅,“学而无实”;朱学之弊在于“以杂博相高”,遗本溺心而流于俗,学而无用。

独特的哲学思维激发了杨升庵风格多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风格。

《词品》是他所著的一部词学理论著作,主要涵盖了词的起源、发展、风格、名篇等方面。他认为,词是一种短小精悍、抒情言志的文学形式,具有含蓄、清新、婉约、雅致等特点。因而他创作的词,曲化现象(即以曲的声情填词)相当严重,其词中不仅很多元曲的语言,而且整篇文体感也接近散曲风味。有人说,杨升庵的词是“音乐性”或“可唱性”的归属,也是其回归音乐文学的标志。

杨升庵是南北兼善的散曲家,其散曲作品多以山水、风情、史事等为题材,以清新脱俗、雅致高远为艺术特色,展现出他浓厚的艺术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华。他的散曲大多作于贬后,集于《陶情乐府》中,其作有北曲小令130首,套数7套;南曲小令125首,套数3套。其时,他的诗词理论和创作早已成名,也基本定型。而他的散曲在情感上内容丰富,从初时的叹世抒愤到无奈放浪,最后能正视自己的境遇而淡然自适。

杨升庵还有散文、杂剧等作品集,但成就和影响力要小于其诗词作品。他的散文集中于《升庵集》前十一卷,共分为六大类:赋类、序跋类、记类、论类、书类、碑铭墓铭祭文类。杂剧作品主要是《洞天玄记》《太和记》,但《太和记》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关于作者归属的诸多争议。

杨升庵擅长书画,书法以行草为主,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多以历代诗词、散文、经史子集等为内容,其楷书被誉为“升庵楷书”。存世作品有《行书禹碑考证卷》《行书五言诗》等。他的书法理论也是很有创意,有《墨池琐录》《升庵书品》《法帖神品目》等存世,其中《升庵书品》阐明了杨慎在书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认识和书学观念,特别是对前人艺术风格的得失多有真知灼见。在绘画方面,杨升庵善于画兰花,清代书法家、诗人王文治在《杨升庵画兰长卷跋》称:“杨升庵画兰卷子(长至四丈),疏密反侧,朝烟晚露,皆能毕肖其形。”说明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关于绘画风格的形成,他曾谈到地域的关系,他指出江南画家的风骨不及四川画家,但是却比四川画家的作品飘逸潇洒。杨升庵还认为书画同法,主张以书法入画。

杨升庵喜好收藏,家有“双桂堂”,为读书、存书之所,曾编撰有《杨氏书目》。他个人对宗教、艺术、医学、军事、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研究,明人简绍芳说其著述达四百余种,嘉靖年间王世贞说92种(撰45种,编47种),万历年间李贽《续藏书》卷12中说有117部。焦兹说访求到153种。《明史》本传说100余种,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搜集到杨慎著作42种,收入该书中有39种。民国初,杨守敬《增订丛书举要》卷60中说有145种。另据《升庵集》卷八十七《书品》统计,他有诗集一百六十二卷,杂著八十八卷。代表作有《丹铅总录》《升庵诗话》《滇南月节词》《陶情乐府》等。同时,他也是明代全国地方志编纂者中唯一的一位学者型官员。由于他的藏书博而广,再加上他很重视训诂考证,因此,他在文献学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重视正史书籍和名家注疏但不一味盲从,依然抱着怀疑的眼光看待史籍,并不迷信权威,先后论证过《史记》《后汉书》等书中的问题。

而他的博物收藏更是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尤以收集的古代文物最为出名。据说,他有个收藏珍品的地方叫“观斋”,每当有人来访,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珍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此传承文化、弘扬思想。他的观斋在当时被誉为“西南第一藏”,其中收集的文物和书籍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碑帖、古籍等。

杨升庵虽被终身流放滇南,但他情系故里,多次回到家乡四川,为家乡文化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编写了《全蜀艺文志》,这是一部四川地方历代诗文总集,全书64卷,收录诗文1800多篇,共计140多万字,广收博采汉魏至明有关四川诗文。《全蜀艺文志》对巴蜀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又因杨慎的名气,其成书后被多次刊刻、抄录,流传颇广。

关于杨升庵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进行了不同深度和层面的考证和论述。笔者在此,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就杨升庵的博学及身处困境还能不断进取的精神还是值得世人敬佩的。

关于其卒年,史学界有不少争论,笔者也只能以众多论述中所言概述,明嘉靖年间病逝于昆明,时年七十有余。

据传,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

虽然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对其一生的贡献褒贬不一,述其涉猎甚广,博而不精。但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来看,杨升庵的思想虽然受限于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他仍然感于对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思想文化诸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寻求新变。仅凭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去传颂和记载的。虽然他在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明显地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他用自己的独立的哲学思想揭开了明代批判唯心主义的序幕,激发了晚明时期文艺思想的活跃,引导了明清考据学的兴起。

杨升庵的历史贡献不在于他做出了哪些建树,重要的是在哲学思想上为17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开辟了道路,是17世纪启蒙思想的先驱。他在学术上建立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开启了乾嘉学派之先河;在文学上,他的理论和创作引起了明代诗风的转变。他在许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他留下的著作、文献更是对历史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遗产和知识财富。

 (作者单位:贵阳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