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湖水 烈烈“红船”情
□钟竹意
南湖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
南湖面积800多亩,湖中有一湖心岛,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亭台阁榭,假山回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烟雨楼其名来自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楼高约20米,面积640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气势非凡。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楼下正厅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亦为董必武所书。楼中还有许多石刻,其中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墨迹石刻,元代吴镇风竹刻石,近代吴昌硕所书的蒲华墓志铭碑刻等较为著名。烟雨楼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阁错落排列,回廊曲径相连,玲珑精致,各具情趣。
烟雨楼入口处为“清晖堂”,门东北向,北墙嵌有石碑,刻“烟雨楼”三大字,为清顺治年间冀应龙所书。入清晖堂,两侧左为“菱香水谢”,右为“菰云簃”,现均为接待室。清晖堂后为“御碑亭”,中竖石碑,刻有乾隆游南湖题诗的手迹。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烟雨楼》开篇之句写到:“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虽然“天下笑之”,但也说明当时烟雨楼风光已盛名远扬。明代以后,烟雨楼最负盛名的时期应该是乾隆六下江南,八上烟雨楼了。乾隆皇帝对烟雨楼十分喜爱,并一再赋诗,如今烟雨楼的西南侧和清晖堂后的两座御碑亭还保留着乾隆游烟雨楼留下的十四首诗。其中第二次南巡时作的《烟雨楼即景》:“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烟态依稀如雨态,彪湖消息递西湖。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描述了乾隆眼里的烟雨楼堪比仙岛,南湖堪比西湖的美景。皇帝的感受尚且如此,足见烟雨楼风光在当时是何等惊艳于世了。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各朝各代的修缮重建和文人雅士在烟雨楼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赋予了烟雨楼非常可观的人文内涵,如明范言《重建烟雨楼记》、明龚勉《重修烟雨楼记》、明吴伟业《鸳湖曲》、清吴永芳《登烟雨楼诗》等大量诗文,以及吴镇《风竹图》碑、钓鳌矶石刻、乾隆御诗碑等,从中也折射出烟雨楼的盛衰兴废和历史变迁。
如今的南湖闻名于世,除了独具魅力的烟雨楼,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中共一大会议完成了最重要的建党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开会时所用的游船已经在抗战时期被损毁。1959年10月,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时,根据当年负责会务工作的王会悟的回忆,仿制了一艘丝网船模型,送到北京请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认可后,按模型原样仿制了一艘画舫,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停泊在烟雨楼前水面上,供党员群众瞻仰。1964年,董必武重来南湖登上画舫,感慨万千,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因为这段重大的历史,游船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之“红”,象征着进步与光明,寓意着革命和奋进,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可以说,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百年来,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激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
红色的游船,红色的起点,成为通向未来的一个坐标——这就是嘉兴南湖,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水墨江南的绝美意韵,还能回顾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党史,经历一次心灵的洗涤。
南湖“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