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3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06

牂牁与夜郎简考


□王先启


  在安龙县木咱镇木咱村的一处崖壁之上,刻着“古牂牁”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入石三分,与古道一同承载着风雨的洗礼,默默地记录着安龙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云:“牂柯江(后多写作牂牁江)即南盘江,江中有两山,形似牂柯,因山以名江,因江以名国。”《御批通鉴辑览》注云:“牂柯江在兴义府南。”《管子·小匡》载:“桓公曰,余南至牂柯之国,莫违寡人之命。”安龙地处贵州西南面,位于珠江上游源头南盘江之畔,与广西隔江相望,又是清代兴义府(属贵州省,辖贵州南、北盘江之间地)府署所在地,地理位置上与史料记载契合,安龙县的区域,就在牂牁国的领地。有关牂柯国的记录仅存只言片语,无法窥见其行政区划,安龙当时的具体地名现成为一个谜。

  经考古发掘,安龙县境内发现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达19处之多,石器等生活遗迹极为丰富,活动轨迹涉及大半个安龙。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逐渐形成部落,继而归属牂牁。牂牁国之说起于春秋时期,斯时尚未有提及夜郎之名,牂牁文化,实则早于夜郎文化。

  战国时代,夜郎部落崛起,兼并了牂牁等国,安龙自然并入夜郎版图。楚国庄蹻率军西进,把夜郎狠狠揍了一顿,夜郎受挫,其版图有所缩小和变化,与滇国、南越隔江而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军南下征服了百越和百濮地区,在贵州境内设置黔中郡,令滇国和夜郎都称臣纳贡,并在夜郎属地遵义桐梓县设置夜郎县。这个时期,安龙虽然属于夜郎国却不隶属黔中郡,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区域名称。

  司马迁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至汉代,夜郎国临牂牁江而治,拥有精兵十万,雄踞西南。这时的牂牁江已不是单指南盘江,而是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江等江河的泛指,原因在于,楚国庄蹻伐夜郎,顺沅水而下,植牂柯于岸以系船,降服夜郎,始名其地为牂牁,后人遂对牂牁江产生谬误,众说纷纭。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上书,建议通夜郎道,借夜郎之力,然后顺牂牁江而下,出其不意制服南越。武帝应允,唐蒙遂对夜郎恩威兼施,夜郎及其附近的小部落,都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安龙县全境包括贞丰县、册亨县的部分区域始设置夜郎县,夜郎侯多同之子为夜郎令。

  汉武帝元鼎六年,南夷平,设牂牁郡,夜郎县属牂牁郡管辖,夜郎侯入朝,被汉武帝封为“夜郎王”,赋予自治权利,夜郎国在这时正式加入到华夏大家庭。

  汉成帝时期,夜郎王兴和周边封王封侯小国攻伐不断,不听牂牁郡郡守陈立调停,还纠集周边22个城邑一同反叛汉朝。陈立一声令下,组织军队进攻叛军,迫使夜郎国投降,并直接将夜郎国的编制撤销,彻底并入牂牁郡当中,夜郎古国从此淡化在历史长河。

  历史记载有诸多争议,夜郎国都所在也一直是一个谜。有学者认为,夜郎国都极可能在今黔西南兴义、安龙一带。1984年,安龙县化力区停西公社岩石缝隙中出土一件羊角钮钟,1987年,安龙县城南大鱼塘又出土一件羊角钮钟,2008年,安龙西城区改造,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再次出土一件羊角钮钟。专家考证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据出土的文物推测,当时的夜郎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羊角钮钟为其代表性的礼乐器之一,贵州仅在安龙出土,这绝不是偶然。同时,安龙县的战国至西汉营盘遗址众多,残存工事明显,加上出土的一字格青铜剑、箭镞、方孔铜钱等,有力佐证了安龙与夜郎的渊源。

  夜郎国既灭,代表夜郎的标志并没有消失,夜郎县依旧存在,此间发生王莽篡汉插曲,王莽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牂牁郡改名同亭郡,夜郎县改名同亭县,直至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牂牁郡、夜郎县方复原名。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攻打叛乱的牂牁郡太守朱褒。叛乱平息后,将牂牁郡一分为二,增设兴古郡,夜郎县仍隶牂牁郡。

  晋愍帝建兴元年,宁州太守王逊再次平乱,进一步拆分牂牁郡,加设夜郎郡,郡治在夜郎县。自此之后,在区域上,安龙县与牂牁郡脱离了关系,后来一些史书也不再把南盘江列入牂牁江范畴。

  随后的南北朝、隋朝,安龙一直为东爨乌蛮占据,夜郎县的建制不复存在。公元621年,东爨乌蛮内附,唐朝于盘江流域置西平州,为羁縻州,辖今安龙县境。有唐以来,又设置过不少夜郎县,历唐、五代、北宋,存在478年,各自区域不同,但均与安龙县无关。

  清代,兴起编修地方志热潮。乾隆年间,南笼府(府署在今安龙县,兴义府的前身)知府李其昌编纂《南笼府志》,为安龙的历史溯本求源,有南笼总部“秦夜郎地汉牂牁郡”之记载。道光年间,晚清重臣张之洞之父张锳任兴义府知府,历时十三年,编纂了深得梁启超赞誉的地方名志——《兴义府志》,当时,年少的张之洞也参与其间。张锳秉承“所以表贤敦俗,佐治兴文,考沿革,正疆域,辨险要,察风十,论政教,励官常,详典音,以备堂故者也”的态度,旁征博引,历举上古、唐虞、殷、周,以迄于嘉庆二年的地方沿革之概,纠正了《南笼府志》的谬误,使安龙的历史看上去更为翔实,安龙与夜郎和牂牁的关联,始有一个初步脉络。

  清光绪十九年(1893),任兴义府知府的石廷栋沿古驿道信步游览,兴之所至,在崖壁之上书下了“古牂牁”三字。尽管“夜郎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之所以是“古牂牁”而不是“古夜郎”,源于对安龙地域文化源头的追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安龙这方土地上留下的牂牁、夜郎文化古老而神秘。安龙之与牂牁、夜郎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就目前史料记载,及所发掘和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尚不能一窥全貌,有的文明依然藏于地下,有的记载依然藏于某部古籍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揭开神秘的面纱。


4723-3-1.jpg

“古牂牁”摩崖


(作者系安龙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