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之间悟人生
□张和平
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宽窄巷。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留驻成都的千余兵丁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形成了几条胡同;民国初年,将“胡同”改为“巷子”;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一次城市勘测中,工作人员在度量两条相邻巷子时,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注“窄巷子”,宽窄巷便由此而来。如今,宽窄巷已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地标,成为成都旅游必来的打卡地。每一位来过这里的游客,除赞叹这里饱含人文历史的美景外,更赞叹“宽窄巷”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小小的两条巷子让人悟出人生的宽窄哲学。
行进在宽窄之间,是人生常态。宽与窄,并不是固定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宽处要记得窄处的艰辛,在窄处要想到宽处的豁达。行在宽处不觉得宽,行在窄处也不觉得窄,是需要人生智慧的。“宽窄之道”是人生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宽窄同样具有对立统一的哲学意涵。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极尽三千繁华,不过弹指一刹那,百年云烟过后,不过是一捧黄沙。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贪就是布施……”想起一次难忘的体验:夜里行走,四周一片漆黑,路的两边都是树,簇拥着中间的道路仿佛狭窄的走廊。这时,前面突然亮起一盏灯,尽管灯火如豆,但照亮了黑暗中的小路,四周陡然变得宽阔起来。那一刻的照亮,以及明亮起来之后带来的天地广阔之感,让人心地顿时通透澄明。是的,天地本就广阔,之前的“狭窄”之感,只是来源于当时的黑暗给予的错觉,所以,宽窄、得失,只是一种心境,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时常记得点亮心中的那盏烛光,心宽则明远,心窄必消沉。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处世的高级智慧,也是一种澄明的平和境界。
宽窄亦是为人之道,当宽以待人窄以律己。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总以挑剔、斤斤计较的心态待人,必然成为孤家寡人;相反,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特别是发生矛盾时,若能首先从自身找问题,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心怀来解决问题,必然也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和礼让。
人生有诸多宽窄,诸如幸与不幸、乐与苦、好与坏等,但这些并不是绝对,心境不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境况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论语·雍也篇》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生活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窘迫,但孔子的弟子颜回依然感觉很幸福而“不改其乐”;又如有人原以为住宽敞的别墅会很幸福,但真正住进之后,却因不便与人交往、房大人少等原因,反倒感觉没有之前普通的房子住着自在了。
对于人生的宽窄,我们要坦然面对,更应该积极化解。年轻时吃苦是“窄”,如果勤勤恳恳、积极向上,往往生活就会越过越好,路越走越宽;而如果一味贪图安逸,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路就会越走越窄,日子也会越发困顿。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人生“先苦后甜”的宽窄转换之道理。
苏轼晚年,因新党执政,更被贬到惠州、儋州,但他依旧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平静地迎接命运的安排;在海南,他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这样的诗句里,饱含着这位大文人对于人生宽窄的豁达态度。
成都有句老话,“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由此看来,宽窄巷不仅是成都的著名景点,“宽窄之道”也是成都的文化名片,表达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和人生境界。
宽与窄,都是人心的映射,若没有了宽窄之分,便是人生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