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蕃隐居的两处故居
□文/图 赵修朝
历史上的贵州文坛不乏较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和优秀作品,但因偏处一隅,环境闭塞等原因而“养在深闺人未识”。清初文学大腕孔尚任的《官梅堂诗序》“以十分为率”,以古代十五国名代称各地,纵论各地人才之多寡,其结论是:“于吴越得其五,齐、鲁、燕、赵、中州得其三,秦、晋、巴、蜀得其一,闽、楚、粤、滇再得其一,而黔阳则全无。”待他从友人唐御九处得阅《敝帚集》诗稿,发觉“即中原名硕以诗噪者,或不能过之”,遂修正其“成见”说:“乃知其中(指贵州)未尝无人”“与十五国人才衡长量短,使天下知黔阳之有诗,自滋大始”。这位颠覆了中原权威人士对贵州文坛所持偏见的《敝帚集》的作者,就是明末清初贵州著名诗人吴中蕃,孔氏所云“滋大”,是其表字。
吴中蕃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于他怀抱“守节奉明”之志,终其一生,仅有短暂的仕宦生涯,半数岁月皆隐逸乡间。他在贵阳主要居住过三个地方,早年住过的城西梦草池别墅,地方史志略有记载,文史资料亦曾介绍,这里不再赘言。本文着重介绍一下现今遗存于贵阳郊区的吴中蕃两处隐居之所。
吴中蕃的祖父吴淮为明嘉靖壬子科解元,历任知县、工部员外郎等职,父亲吴子骐是万历壬子科举人,曾任湖广兴宁知县。出身于此等官宦兼书香之家,吴中蕃早年的家境相当优越。明崇祯十五年(1642),他二十四岁乡试得中,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刚过两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仓皇自缢煤山,清兵入主中原,时局动荡不安。在这北方已归清廷主宰,淮河以南暂为南明王朝盘踞的乱世之秋,身为数代明臣之后的吴子骐坚持抗清挽明,清顺治四年(1647),孙可望率大西军自川入黔,逼近贵阳,吴子骐组织乡勇于清镇滴澄桥顽强抵抗,最终战败被杀。吴中蕃侍奉母亲携带家人离开几代人住过的梦草池,避乱于市郊乡村,在一处树茂林密远离尘嚣的山村建房隐居一十七年。
吴中蕃这一处隐居之地,当初隶属于广顺州从仁里,小地名叫真龙山,后来叫龙山村,距贵阳市约30公里,民国三年(1914)隶广顺县党武区,民国三十年(1941)隶贵筑县党武乡,1958年2月以后属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2014年划归贵安新区。现在的龙山村三面环山,花溪河上游的一段从寨子侧边悠悠流过,当地称真龙河。村边山清水碧,古树高大,寨子里的民房多为近年改建,款式古朴且新颖,在新式民居群中特别显眼的那一处旧式建筑,便是吴中蕃故居。
故居的院落因周边地形限制而不甚规则,三间主房与三间厢房垂直坐落,拐角处一间耳房将二者连结一体,厢房的另一头即右前方是通向外面的院门。房高两层,柱、梁、檩、椽、墙壁、楼板、门窗,皆为木质结构。房顶原来盖的是当地过去普遍使用的石板,2014年修复时改为小青瓦盖顶。经过那次修复,除主房门前那石阶已明显风化,房屋面貌尚且完好。室内室外皆以石板铺地,院子临路的一边以毛石砌了道矮墙,院里种着一株樱花小树。故居的整体风貌,朴实得与当地以前随处可见的普通民居无甚两样,可见曾经身为朝廷命官的故居主人,在此隐居期间过的是普通平民生活。主房门两边悬挂着“凝日月精华镶珠滴翠幽景甲秀;仰龙山举子守节奉明隐居中蕃”的楹联,上联是对龙山村优美自然环境的赞许,下联表达的是对吴中蕃所持气节的称颂。故居的布局和设计有两点与别家稍有不同,其一是主房后面留有空地,形成小小的前庭、后院,厕所及杂物置诸后院,使前院显得整洁亮爽。另一点略见匠心之处是,狭小简陋的门楼下面,外侧设置一溜简易的美人靠,内侧安置一溜坐凳,便于家人和串门的邻里安歇。
吴中蕃于龙山村建房隐居的起始时间,有人认为始于清顺治四年“丁亥之乱”即吴子骐兵败被杀之时,有人认为始于顺治十三年吴中蕃上书言事忤旨罢官以后,还有人认为是顺治十四年清兵入黔之时。依据吴中蕃癸卯年即1663年所作《龙山杂咏》中关于“余避龙山十有七年”的自序,还是清顺治四年开始隐居的说法比较可信。
龙山村现有人口千人左右,多为吴姓人家,他们是吴中蕃三子吴适的后人。这些吴氏后人深知老祖宗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宝贵价值,修复故居后挂出“吴中蕃故居”牌匾,将吴中蕃的《别龙山》《采蕨者》等诗作印刷制作成镜框悬挂于故居之内,开放故居供人们观瞻的同时,还在故居门口挂出“吴氏家风馆”的招牌,向社会宣介吴家关于“重品行”“劝耕读”“尚和谐”“倡善举”良好家风。他们于村外黔中大道边建了个吴氏文化园,塑了一尊吴中蕃坐像,在村头建了座以吴中蕃表字命名的滋大亭,文化园和寨子里的街道两边,以奇石制作了三十多块诗碑,上镌吴中蕃的诗歌作品。人们一踏进龙山村,便会感受到浓浓的吴氏文化气息。
吴中蕃的另一处故居,位于距龙山村数里之遥的芦荻村,现属花溪区石板镇管辖,地处天河潭景区,村寨坐落于山间丛林之中,清清的尤爱溪(花溪河上游的一段)从寨边流过,山水生态宜人。从前,寨子的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居住在高处的一些人家与街道之间砌了一道道石阶,村民们戏称为“楼梯”,村子因此得名楼梯寨,早期村民以布依族居多。据说吴中蕃初进寨子打听地名时,误把布依族老乡回答的“楼梯寨”听成了“芦荻寨”,村名从此改叫“芦荻”。
吴中蕃迁居芦荻的原因,一是原先的隐居之地真龙山已为外界探知,清廷鉴于吴中蕃的才学和影响,多次派人前来动员其出山,吴中蕃于婉拒之余不胜其扰,需要另择隐居之所。二则是吴家人口众多,需要建房扩居。据《贵阳吴氏族谱》记载,吴中蕃有妻妾五人,子、女各八人,龙山村那窄小的旧居渐渐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人口,于是选择闭塞幽静的芦荻村另行建房隐居。
这一处故居位于芦荻村大寨,现在的门牌号是芦荻村大寨二组14号。这故居虽然目前仅剩一座残破不全的危房,但还能看出其结构为两层五开间;后墙下石上砖,里外皆已粉刷,两头是石板山墙,前墙为雕花格子窗,上面以石板盖顶;前面屋门厚重,楼上楼下都有走廊;石础、木柱、木栏,配以木门、花窗,建筑风格简朴而雅致,与龙山村那所故居相比,更显大气考究。该宅修竣之时,吴中蕃曾作《草堂成》《徙居芦荻》两组诗郑重纪事,并自题堂号曰“响怀堂”。
芦荻村的吴姓人家,是吴中蕃次子吴旦的后人。吴中蕃身后,这座故居原为吴氏后人使用。解放后成为芦荻大队、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村委会于二十多年前建房搬出以后,此房因缺乏管理,经多年雨打风吹日晒,一些梁、檩、椽、栏渐渐朽损,房顶的石板大半坠落。为防止房顶坠物伤人,村委会于房前围了一溜木板,并挂牌提醒路人请勿靠近。若非门额上方的牌匾镌刻着著名书法家龙渊泉于甲申年即2004年补写的“响怀堂”三个大字,门两侧挂有楹联“却凭一曲凄凉弄,消尽平生淡荡心”,过路行人很难意识到,这座残破不堪的建筑,曾经是著名诗人吴中蕃度过晚年的居所。
吴中蕃为学勤奋,文有《听古集》《响怀堂文集》等多部,诗有《敝帚集》《响怀集》《断砚草》等数种,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文,是他晚年隐居芦荻那些年的成果,其间他还主纂了康熙《贵州通志》。吴中蕃隐居芦荻期间,对贵州文化贡献巨大,遗留在芦荻的这处故居,承载了吴中蕃隐居著述的特定历史,具有相当的存史价值。
位于龙山村的吴中蕃故居
位于路芦荻村大寨的吴中蕃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