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有风 韵从东来
□王家年
折扇,初名腰扇,古时又别称“摇风”“凉友”。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扇子在殷代就已出现,称为“翣”(sha,四声),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这样的扇子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为帝王遮尘蔽日的;西汉以后,出现了用来拂凉的扇子。折扇起源于日本,于北宋时期传入中原。到了南宋时期,国内的匠人们熟悉了这种折扇的制作工艺,不过当时制作还比较粗糙,只是普通人手中的器物。
明清之后,折扇成为融书画、雕刻、刺绣、髹漆、装裱、剪纸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是文人墨客的首选玩物,大有“魏晋名士执塵尾”之遗风。
折扇造型简洁流畅,便于携带,既可藏于袖中,有“怀袖雅物”之称,亦可飞舞于指间,其风骨淡然脱俗。文人雅士在折扇上图画题字,互相赠送,颇可玩味。折扇冬藏夏出,顺应时令,谓之“气”;扇骨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谓之“节”;折扇轻摇,风动凉生,谓之“风”;折扇有架支撑,谓之“骨”。一扇在手,便“气节风骨”相伴,何等大雅。
一把把折扇,隐秘了多少时光,多少墨香。折扇不经意打开的瞬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便从扇中走了出来……
王羲之书扇济贫。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居蕺山时,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者甚少。于是王羲之取扇于其上书五字,对老妇人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金价。”老妇人照做了,人们纷纷来竞买那把扇子。
苏轼画扇救急。传说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有一个制扇者,因还不清两万枚大钱的债,被人控告。素来爱扇的苏轼十分同情制扇人,叫他取来二十把扇子,在上面画了几幅画,然后叫那人去卖。一出门,那二十把扇子被人们高价抢购一空,制扇人因此还清了债务。
郑板桥画扇扶困。传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秋季的一天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买的扇子发呆。郑板桥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并非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中生活十分贫困,无奈才来卖扇子。于是他从附近一家商店借来文房四宝,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斗雪腊梅跃然纸上,然后配诗落款。周围的看客知是郑板桥的真迹,都争相购买。
梅兰芳每次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前亲自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表演时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成了规矩。琴师很是心疼,有一天戏散之后,他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拾回来,请裱画师想办法再粘好。后来,琴师把这把扇子送给好友老舍,老舍十分感动,将之珍藏起来。
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即出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才思敏捷的陶安见皇上手摇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便吟道:“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下联触景而发,对答贴切又大气,朱元璋听后大喜。
一年夏天,唐伯虎与祝枝山来到一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枝山吟道:“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手握折扇,摇头晃脑,脱口续了“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可谓巧思绮合,不露斧凿之痕,两人不禁相视而笑。
这些与扇有关的轶事里,透着书香雅气、文人雅志。一把扇,浸透着的不仅是一幅画、几行字,更是一份情结、一种文化,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哲思寄寓,是往哲先贤的智慧与感悟。读一把扇,便是读懂一个人,读懂一段浸淫在扇页上的时光。
一方小小的扇面,方寸之间,可以尽情泼墨,占得四雅之二,既可沉浸把玩,又可传世珍藏,既可抒情达意,又可儒雅尽显。“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哪怕天气渐凉,爱扇之人也仍然喜欢手持折扇拜亲会友,手腕一转,折扇便完全舒展开来,再一转,折扇又忽地严丝合缝。倏忽开合之间,尽显利落与潇洒,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