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3期 本期332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5-09

尹珍:一个人的远行


□胡启涌


“遥遥负笈把乡离,素志常存不患知。苦读诗书穿铁砚,朱衣自有点头期”。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20岁的尹珍(字道真)作出了一个气壮山河的决定,只身一人去京师洛阳求学,从牂牁郡毋敛县(今独山、荔波境内)举步前行,意气风发地从高原走向平原,从荒僻走向繁华。我想那年毋敛的一场离别,也许让青年尹珍的负笈远行充满了悲情,挥手转身的一瞬,故乡送别的亲人及熟悉的村落,瞬间淹没在奔涌而出的泪水中。

尹珍决意向北,一个人的远行注定充满壮阔。这次远行是凿空般的、史诗般的,在《后汉书》《华阳国志》里也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春秋一笔。可惜史志里只说尹珍“生于荒裔”,“字道真,毋敛人”,没有描写这次远行的艰辛。但是使命在肩、豪情满怀的青年尹珍,一定跨过了奔流不息的芙蓉江,一定一步三回头地凝望过故乡。弯弯曲曲的山路,重重叠叠的大山,幽林深处的鸟鸣猿啼,深谷沟涧里的涔涔泉声,一定让一路北行的尹珍战胜了孤独。

漫漫长途中的风雨、霜雪,让一个执着前行的身影,像一座移动着的黔北大山,挺拔而俊朗。渴吮山泉,饥食野果,再远的跋涉都让尹珍不知疲倦,精力充沛。一个简单的包袱斜挎在他瘦弱的肩上,里面早已没了干粮,只剩下几本书和满满的梦想。衣袂头巾也让沿途的荆棘划破,全身上下只有充血的希望依旧沸腾。穿过一片林子还有一片林子,翻过一座大山还有一座大山,尹珍撩起衣襟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如炬的目光依然坚定地看着前方。脱掉实在系不住的粗麻布鞋,赤着双脚踏上凹凸不平的山路,把20岁的青春自信地倾洒一路。与春风作伴,与秋雨同行,以殉道者的精神,义无反顾地迈步京城洛阳。为了黔地山区沉寂的礼乐,哪怕倒在路上也在所不惜。

来到洛阳,一片繁华让尹珍满脸惊讶。偌大的京城,哪里去找求学的楼阙,辉煌处尽是迷茫。回头望去,松油照亮的故乡已被高山阻隔,芙蓉江只在记忆里深情流淌。来自偏僻之地的青年尹珍,一路的风餐露宿,早已让他形容憔悴。光鲜照人的洛阳大街上,粗布裹身的尹珍吸引了整个京城的眼球。尹珍无所谓铺天盖地的诧异目光,傲然地将胸一挺、头一抬,以黔北高原的倔犟行走在洛阳街头,让大家看看他大山性格深处的辽阔情怀。

《后汉书》与《华阳国志》里关于尹珍的简短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多处疑点,唯有师从许慎学经习书的记载如天上有太阳一样真实。来自黔地的青年尹珍,是怎样结识当时名贯天下的经学大师许慎的,史志无记,远古难考,历史有意把这次伟大遇见的细节隐去,引来后人太多的臆测和猜想。这些无关主旨的枝节,与尹珍一心拜师求学的初衷没有太多的关系。在知识面前,茅屋陋室与朱门大户没有距离,尹珍从黔地的崇山峻岭出发,自信满满地直奔洛阳许慎的家门,大山性格的咄咄之气,没有让轻诮天下的许慎不高兴,而是切实地让尹珍受业门下,学五经、习书法。

经学大师许慎当时正在潜心创作惊世鸿著《说文解字》,一边苦耕灯下,一边传授尹珍。尹珍是最早取得许氏《说文解字》真经的学子,勤学苦研,深晓要义。学成后没有多看一眼京城的繁华,而是转身返回黔北,急不可待地在鄨县(今绥阳、正安一带)筑草堂“三楹”,招收弟子,传播许学,所以黔北是当时全国最早传播许氏之学的地方。许学在黔北呈泱泱可喜之势时,洛阳许慎病重卧床,将《说文解字》书稿交托给其子许冲,代他呈献皇帝,该书才始在中原传开。

许慎还是一位与钟繇、蔡邕、张芝并列的书法家,求学许氏门下的尹珍潜心经学的同时,随师精研篆书,功习隶体,成为贵州最早的书法家。他回到故地开设课堂后,授讲许学之外,还专设书法课程。相传他在学馆旁边,建了一间屋子专供书写,取名“碑房”。尹珍当时虽然深居黔地,学术与书法却已名满天下。宋代王愔所著《文字志》一书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120人,排在31位的就是黔人尹珍。《贵州古代史》中说得更直接:“尹珍是当时贵州著名的学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惜呼,尹珍之书今也难觅,仅在清咸丰七年刻印的《广金石韻府》五卷本中,收录有尹氏几个篆书。

尹珍的这次远行,让黔地礼乐始兴,学风渐盛。地方官员评他经学优长,选他入文学科目,遂向朝廷举荐。汉廷任用他为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当官不是尹珍的最大追求,求学才是他一生不倦的孜求。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大学者应奉来到今黔东地区任武陵郡太守,办学校、摒陋习。这时的尹珍已75岁了,却不畏龄高,扶杖前往武陵师事应奉,学习当时的显学《易纬》《书纬》《诗纬》等七纬之书。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记:“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返乡里教授。于是南城始有学焉。”75岁的尹珍,完成了生命中的又一次远行后,依然不变初心回到黔地,取义孔子“君子务本”之意,将学馆改名为“务本堂”,吸纳弟子,传学乡里。汉桓帝延熹五年(162),伟大的远行者、拓荒人尹珍倒下了,年秩八十又五,埋在他耗尽毕生心血的“务本堂”侧。

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郑珍语)。尹公道真去后,被奉为黔地儒学始祖,凡有孔庙处皆设尹珍配祠,孔尹同堂,受其供奉。世人为了怀念这位首开黔地儒学的先贤,还将其姓名字号融入出生地和授业地,以寄后人崇敬之情。如珍州、毋敛坝、尹珍场、故里乡,如尹珍中学、尹珍大道、尹珍广场等,在黔北随处可见这位汉代远行者的崇高身影。清代人们还把尹氏之学称为“毋敛学”,加以传播和研究。1943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先贤,特呈请时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设一县,以尹珍的字,道真命名,便是今天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为人们对先贤的永远纪念。

尹珍之学在贵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正如老作家文志强先生所撰楹联:传道授业,文风蔚起辉黔北,尹珍精神远播;培桃肩李,硕果盈枝映华夏,先贤懿范永存。这固然是对先贤尹珍那次壮阔远行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4707-3-3尹珍讲学之处--新州.jpg

正安县务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