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感悟
□文/图 夏仕勇
夏仕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贵州画院专职书法家
一
我之于书法,纯属意外。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基本没有任何书香的环境长大的人来说,更是不可思议。从小,看到村里红白喜事,字写得好的人就会比其他帮忙的人轻松,记记礼簿,写写对联,冷天还有火烤着;看到某个道士先生总是在农村各种大小事务中出尽风头,好生羡慕。考上师范后,才开始真正学习书法,不过很肤浅,仅仅只是分得清颜柳欧赵,知道有个王羲之罢了。当时因为学会写了几个不像样的“颜体”楷书,成了学校的小名人,还让我洋洋得意了好久。
曾经以为时间是一个圆圈,后来才明白,其实时间是一条直线,那些过往的日子,永远都是虚度和遗憾。走走停停,意料之外得最让人措手不及。从最开始接触书法,至今已逾二十年,有得有失,有苦有甜。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可以一个人呆着,很久都不觉得无聊。如果不是书法,我或许现在会是一个很好的中学或小学老师,每天跟一堆可爱的学生在一起嘻嘻哈哈,这样其实蛮快乐的。
书法,很痛苦。很多人应该都有体会。不是面对很多人的夸奖,也不是面对很多人的批评,而是经常被不期而至的不知所措和迷茫无助所困扰。
书法入门很快,只要方法正确,方向不偏,自己再努力点,就会突飞猛进。可是到了一定高度,要想再进哪怕一小步,都甚是艰难,这就成了最痛苦的时候。书法本就是一门永远都充满遗憾的艺术,上一分钟才刚写完,下一分钟就满眼缺点,一直如此反复下去。
二
如今在网上经常会见到有人在讨论“丑书”二字,仔细一看,这些“嫉丑如仇”的人,却大都对书法不甚了解。他们甚至连真正的“丑书”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沉迷于自己对书法的粗浅认知,对一些真正的书法艺术却恶意评论、妄下论断。若真拿古人经典的作品给他们看,且把真名隐去,他们应该一样会认为很多也是“丑书”吧。要说欧颜柳赵王羲之,他们就真的都懂好在哪儿吗?钟繇王铎杨维桢,就更是看不明白了!
我倒是觉得江湖书法更值得说说,影响很大。这些跑江湖的大师,什么中国倒书第一人啊,中国第一龙啊,什么某某大师几代弟子啊……不胜枚举。他们在创作时需要先表演一番,然后写得咋咋呼呼,形象生动,写啥像啥,都是号称“国际级”“宇宙级”的大师,而被忽悠的人却往往非富即贵。为什么评论“丑书”的人不去评论这些江湖大师呢?我想应该还是不懂。就像武侠片里那些所谓的大师出场,往往没有多少真功夫,都活不了几集。
三
有人说,学习书法是没有门槛的。唱歌,每个人都可以学,但是要成为专业的歌唱演员呢?书法亦然。学习书法,必须要正确的临帖。临不是抄,抄帖一百遍一千遍也没有多大意义,临帖也不是原帖的复制,为了描摹得跟原帖一样,失去了自我,又有何意义?临帖的目的不是复制,而是创作。临帖要学习的是古人的用笔、结字、章法处理等特征,掌握规律,方能变古为我,心手双畅。
张怀瓘云,“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的核心之一在于线条,而用笔决定线条,所以解决用笔就成了学习书法的重中之重。当然结字也很重要,不同的书家、不同的环境,每个字的字形是不一样的,可以千变万化。
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心境等等都会使创作有着不一样的结果,哪怕同时间重复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觉得书法越来越难,深不见底,前途无“亮”。
四
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加、经历丰富,才发现,书法就是人生。一幅作品的完成,从起笔开始到最后落款钤印,其间枯湿浓淡,大小错落,欹正相生……就如人生,从出生开始,一路走到生命的尽头,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苦有乐,有得到有失去,亦有悲亦有喜……
于我来说,书也好,画也罢,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总有人问,你写字画画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我高兴。
我始终认为,书画实际就是个人的表现,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涵养、学问和心境,都能通过技法这一基础在笔墨间呈现出来,甚至还能在其中反映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性格。
写字画画,让人感觉到自己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离开喧嚣的现实,到只有自己内心的另一个世界,在里面自由翱翔,体验什么叫自由与平静。
肆意挥毫泼墨,但求闲适心一片!